二、简答题:
1、简述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氨中毒学说
(2)假性神经递
(3)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GABA/BZ)复合体学说
(4)色氨酸
(5)锰的毒性
2、简述肝性脑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1)严重肝病(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
(2)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3)肝性脑病的诱因
(4)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
3、简述肝性脑病昏迷前期的主要特点
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此期朴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
4、简述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中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的药物有哪些
(1)乳果糖(β—半乳糖果糖)
(2)乳犁醇(β—半乳糖山梨醇)
(3)对于乳糖酶缺乏者亦可试用乳糖
(4)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甲硝唑、利福昔明
5、简述肝性脑病的诱因
(1)上消化道出血 (2)大量排钾利尿 (3)大量放腹水 (4)高蛋白饮食
(5)催眠镇静药 (6)麻醉药 (7)便秘 (8)尿毒症
(9)外科手术 (10)感染
三、论述题:
1、论述肝性脑病是如何分期的,及其各期的特点
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多数正常。
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可引出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睡醒。浅昏迷时,对痛觉刺激和不适体位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由于患者不能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明显异常。
2、试述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内毒性作用
氨对大脑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干扰脑的能量代谢,引起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降低。血氨过高可能抑制丙酮酸脱氢酶活性,从而影响乙酰转酶A的生成,干扰脑中三羧酸循环。另一方面大脑中无氨的尿素循环,氨在大脑的去毒过程由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谷氨酸与氨结合酰胺,这些反应需消耗大量的辅酶、ATP、α—酮戊二酸和谷氨酸。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如果脑细胞肿胀,脑水肿未被控制,颅内高压随即发生,继而出现脑疝。氨对大脑的功能的其他作用是刺激大脑摄取精氨酸,从而增加一氧化氮(NO)的产生,并抑制显形细胞聚积谷氨酸盐的能力。
3、试述肝性脑病的血氨增高的原因
血氨增高主要是由于生成过多和(或)代谢清除过少,在肝功能衰竭时,肝将氨合成为尿毒的能力减退,门体分流存在时,肠道的氨末经肝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血氨增高。许多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能影响血氨进入脑组织的量和(或)改变脑组织对氨的敏感性。
1) 摄入过多含氨食物(高蛋白饮食)或药物,或上消化道出血;
2) 低钾性碱中毒;
3) 低血容量与缺氧;
4) 便秘;
5) 感染;
6) 低血糖;
7) 其它:如镇静,催眠。
4、试述机体清除血氨的主要途径。
1)尿素合成,绝大部分来自肠道的氨在肝中经鸟氨酸代谢环转变为尿素;
2)脑、肝、肾等组织在三磷酸腺者(ATP)的供能条件下,利用和消耗氨的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NH3 ATP 谷氨酸,谷氨酸+ NH3 ATP 谷氨酰胺);
3)肾是排泄氨的主要场所,除排除大量尿素外,在排酸的同时,也以NH4+ 的形式排除大量的氨;
4)血氨过高时可以从肺部少量排出。
5、试述氨的形成和代谢
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肾和骨骼肌生成的氨,但胃肠道是氨进入身体的主要门户。正常人胃肠道每日可产氨4g,大部分是由尿素经肠道细菌的尿素酶所产生,小部分是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肠道细菌的氨基酸氧化酶分解产生。氨在肠道的吸收主要以非离子型氨(NH3)弥散进入肠粘膜,其吸收率比离子型铵NH+4高许多,游离的NH3有毒性,且能透过血脑屏障,NH4呈盐类形式存在,相对无毒,不能透过血脑屏障,NH3与NH4+的互相转化受PH梯度的影响,当结肠内PH>6时,NH3大量弥散入血;PH<6时,则NH3从血液转大肠腔,随着排泄,肾产氨是通过谷氨酰胺酶分解谷氨酰胺为氨,亦受肾小管液PH的影响。此外骨骼肌和心肌在运动时也能产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