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概述
细目一 方剂与治法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妥善配伍而成的,俗称“处方”。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要点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治法是指导临证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根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要点二 常用治法
中医学的治法极为丰富,目前一般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
1.汗法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
吐法是通过催吐,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因吐法易损胃气,故体虚气弱,孕妇或新产之后,均当忌用或慎用。
3.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证。
5.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6.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等里热证。
7.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作用,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痈肿疮疡等证。
8.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一 方剂配伍的目的
方剂配伍的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二是扩大治疗范围。如四君子汤。
三是能够监制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如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胃的副作用等。
要点二 方剂的组方原则
方剂的基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二是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能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要点三 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的变化
2.药量增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细目三 常用剂型
要点一 汤、丸、散、膏、酒、丹、栓、注射剂的特点
1.汤剂
汤剂是将中药饮片加水浸泡后,按煎法要求煎煮一定的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其特点是:内服吸收快,疗效迅速;便于根据疾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全面照顾到不同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
2.丸剂
丸剂是将中药饮片细粉或提取物,以水、蜜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型剂而制成的球形固体制剂。常用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浓缩丸等。其主要特点是: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贮存、携带方便。
3.散剂
散剂是将中药饮片粉碎、过筛、均匀混合而成的粉末状制剂。分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散剂一般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用的,称为煮散。其主要特点是:内服散剂制作简便,节省药材,不易变质;较汤剂吸收慢,较丸、片剂吸收快。外用散剂用量少,可直接用于体表、官窍等,效果好。
4.膏剂
有内服与外用两类。内服膏剂包括流浸膏剂、浸膏剂和煎膏剂,外用膏剂包括软膏剂和硬膏剂。内服膏剂主要是煎膏剂,是将药材经煎煮浓缩后,再加炼制过的蜜、冰糖或砂糖后熬制而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制剂。软膏剂为半固体外用制剂,可涂于皮肤、黏膜,有效成分被缓慢吸收。硬膏剂为供贴敷皮肤的外用剂型。
5.酒剂
又称药酒。是指中药饮片用白酒或黄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其主要特点是: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
6.丹剂
丹剂是指用含汞或硫黄等的矿物药精炼而成,或用贵重药物制成,没有固定的剂型,可为散、丸,或制成块状、锭状等。丹剂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如至宝丹、紫雪散、紫金锭。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7.栓剂
古称坐药或塞药。是将药材提取物或药粉与适量基质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其特点是通过直肠或阴道黏膜吸收,有50%~70%的药物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既能减少药物在肝脏中的“首过效应”,又能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还可以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具有全身治疗或局部治疗作用。
8.注射剂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临用前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剂型。
其主要特点是: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对于神志昏迷、难于口服用药的病人尤为适宜。
要点二 汤、丸、散、膏、酒、丹、栓、注射剂的临床意义
1.汤剂
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可以根据病情变化而随证加减药物,适用于病情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2.丸剂
适用于慢性或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香砂六君丸等。此外,一些芳香或剧毒药物,不宜作汤剂煎服,也常制成丸剂内服,如安宫牛黄丸、抵当丸等。常用的丸剂有以下几类。
(1)蜜丸: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大蜜丸如桂附理中丸,小蜜丸如八珍益母丸等。
(2)水丸:一般解表剂、清热剂、消导剂等适用于制成丸剂。如逍遥丸、牛黄上清丸、防风通圣丸等。
(3)糊丸:内服后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所以方剂中含有刺激性较强的、有剧毒的,或要求在体内徐徐吸收,以缓慢发挥药效的药物,常制备成糊丸,如西黄丸、小金丸、周氏回生丸等。
3.散剂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治疗范围广,服用后分散快,奏效迅速。对于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不耐高温、剧毒不易掌握用量、贵重细料药物均适宜于制成散剂,如川芎茶调散、七厘散、黛蛤散、紫雪散等。
外用散剂一般匀撒疮面上或患处,有良好的局部治疗作用,并对疮面有一定的物理性保护作用。因此,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应用散剂较多,如生肌散、金黄散、冰硼散、八宝眼药等。
4.膏剂
膏剂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种。常用的膏剂有以下几种:
(1)煎膏:又称膏滋。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口味甜美,便于服用,有滋润补益作用。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病人,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如鹿胎膏、琼玉膏、八珍益母膏等。
(2)软膏:又称药膏。软膏具有一定的黏稠性,外涂后渐渐软化或溶化,使药物慢慢吸收,能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如老鹳草软膏、紫草膏等。
(3)膏药:又称硬膏。常温时呈固体状态,用时加温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具有消肿、拔毒、生肌、去腐、止痛等作用,可用治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证以及腰痛、腹痛等,如阳和解凝膏、狗皮膏等。
5.酒剂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常在补益或祛风通络剂中使用,外用则有祛风活血、止痛消肿之功。
酒剂适用于体质虚弱、风湿痹痛及跌打损伤等,如风湿药酒、参茸药酒等。
6.丹剂
丹剂是专供外用的剂型。此类药物均有毒性,主要用于治疗中医外科、皮肤科的痈疽疮疡、溃疡瘘管、顽癣湿疹等疾患,如红升丹、白降丹、轻粉等。
7.栓剂
在常温下为固体,塞入腔道后,在体温下能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1)局部作用:通常将润滑剂、收敛剂、局部麻醉剂、甾体、激素以及抗菌药物制成栓剂,可在局部起润滑通便、止痛、止痒、收敛、杀虫、局麻等作用。如消痔栓等。
(2)全身作用:栓剂的全身作用主要是通过直肠给药。栓剂引入直肠的深度愈浅(距肛门处约2cm)药物在吸收时不经过肝脏的量愈多。此外直肠淋巴系统对药物有很好的吸收。适宜于不能或不愿口服给药的患者,婴幼儿直肠给药尤为方便,如小儿解热栓等。
8.注射剂
多用于危急重症的急救,药物不受消化道中的食物、消化液及酸的影响,对于神志昏迷、难于口服用药的病人尤为适宜。如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以教材大纲知识点为指导,精作试题,让你备考复习做题一步到位,提高复习效率
【焚题库】主治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考生+考前模拟试题】
在线题库,网校课程辅导资料获取,考试交流可以加入卫生资格考试交流群:741262248 有专门老师为你解答。
模拟考场 |
主治医师章节练习 |
历年真题 |
每日一练 |
免费模拟机考在线测试 |
主治医师章节针对练习专项突破 |
每真题练习实战演练 |
每天10道最新试题 |
查看详情 | 查看详情 |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