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初级药士/药师/主管药师 >> 初级药师 >> 考试辅导 >> 2019初级药师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知识点

2019年初级药师考试专业知识生物药剂学知识点:药物的分布

来源:考试网    2018-08-20   【

药物的分布

一、概述

(一)分布

1.定义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2.研究药物分布的意义

①使药物能选择性地分布到欲发挥作用的靶器官、靶组织或更理想的靶点,在必要的时间内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充分发挥作用后迅速排出体外,保证高度的有效性;

②尽可能少地向其他非靶组织分布,使毒副作用降至最低程度,保证高度的安全性。

(二)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分布

药物向组织的分布往往因为化学结构略有改变而显著不同。如硫喷妥钠对脂肪组织亲和力较大,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故作用迅速,但又很快转入脂肪组织中使脑内浓度降低,故作用短暂。

存在异构体的药物,其体内分布常因异构体的构型不同产生显著差异。

如:消旋布洛芬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药效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药物分布到达作用部位的速度越快,起效就越迅速;药物和作用部位的亲和力越强,药效就越强且越持久;药物在靶部位停留时间越长,药效就越持久。

(四)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

1.蓄积的定义 长期连续用药时,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2.产生蓄积的原因 产生蓄积的原因主要是药物对该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此时常可看到药物从组织返回血液循环的速度比其进入组织的速度慢,该组织就可能成为药物的贮库,也可能导致蓄积中毒。

3.蓄积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有时有目的地利用药物的蓄积作用,使药物在体内逐渐达到有效浓度,再长期维持用药。但药物长时间滞留组织内的蓄积现象并不是所期望的。

当反复用药时,由于体内解毒或排泄功能的改变,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产生蓄积中毒。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五)表观分布容积(Vd)

1.定义:

表观分布容积(V)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它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Vd的意义:①进行血药浓度与药量的换算;

②可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如药物和蛋白结合的程度、药物在组织中分布的程度

2.药物的人体分布

人的体液是由细胞内液、细胞间液和血浆三部分组成的。普通成人,总体液约占体重的58%,其中血浆只占体重的4%左右,细胞间液约占体重的13%,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1%。因此,体重60kg的成人约有总体液36L,其中血浆约2.5L,细胞间液约8L,细胞内液约25L。血液以外的水分多达33L。

药物在体内的实际分布容积与体重有关,不能超过总体液。

大多数药物由于本身理化性质及其与机体组织的亲和力差别,在体内的分布大致分三种情况:

(1)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的药物:

即具有在各组织内均匀分布特征的药物,安替比林是这一类药物的代表,也就是说该类药物的分布容积近似于总体液量。

(2)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则V将比该药实际分布容积小。水溶性药物或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例如水杨酸、青霉素、磺胺等有机酸类药物,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故它们的V值通常较小,为0.15~0.30L/kg。

(3)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则V将比该药实际分布容积大。脂溶性药物易被细胞或脂肪组织摄取,血浆浓度较低,V值常超过体液总量,如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为600L。

表观分布容积大,组织中浓度>血药浓度,药物排出慢;

表观分布容积小,组织中浓度<血药浓度,药物排出快;

二、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对体内分部的影响

药物向体内各组织分布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的。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外,药物穿过毛细血管壁的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液循环的速度,其次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不同脏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通透性差别很大,如:肝、脑、肾和肠。

分子量在200-800的小分子药物很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但当分子半径增大至3nm时,其透过速度变得极慢。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积极作用:使药物不致因很快消除而作用短暂。毒性作用较大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起到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消极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游离药物少,药效将受到显著影响。如:临床要求迅速起效的磺胺类和抗生素,形成蛋白结合物往往会降低抗菌效力。

(三)药物的理化性质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除了药物的脂溶性、分子量、解离度、异构体以及与蛋白质结合能力等理化性质外,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的络合物、乳剂、胶团以及脂质体、微球等微粒和毫微粒等也会明显地影响药物的分布。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竞争排挤,浓度增加!”

如一个药物结合率从99%降到95%,其游离型分子浓度从1%增加到4%(即4倍),有些会导致致命的并发症。

三、药物的脑内分布

在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屏障作用,称为血-脑脊液屏障,其功能在于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当血-脑脊液屏障受到破坏时,其通透性大为增加。

药物向脑内转运以被动扩散为主,即膜扩散速度为限速因素。

1.在血浆pH7.4时,弱碱性药物容易扩散,易于穿过血脑屏障;

2.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游离型药物浓度高,易于穿过血脑屏障;

3.脂溶性药物容易穿过血脑屏障。药物的亲脂性是药物是否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决定因素。

四、血细胞内分布

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反映了药物在体内(靶器官)的状况,因此血浆浓度可作为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可靠指标。但临床上也有少数药物由于在血细胞中分布较多,需要检测全血中的药物浓度如环孢素A、雷帕霉素等。

五、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在母体循环系统与胎儿循环系统之间,存在着胎盘屏障。胎盘转运机制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因为胎儿的脑组织和其他组织相比尚未成熟,血-脑脊液屏障也尚未成熟,因此许多药物易于进入胎儿脑内。

大部分药物以被动转运通过胎盘。非解离型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易通过。分子量600以下的药物,容易透过胎盘,分子量1000以上的水溶性药物难以通过,如季铵盐类转运极少。

六、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

脂肪组织为血液循环最慢的组织之一,故药物向脂肪组织的转运较缓慢。

脂肪组织起着药物的体内贮库作用,会影响药效的显现和作用的持续时间。

七、药物淋巴系统转运对体内分布的影响

(一)淋巴转运系统的意义

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构成体循环,由于血流速度比淋巴液流速快200-500倍,故药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转运。但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有时也十分重要。

①某些特定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

②当传染病、炎症、癌转移等使淋巴系统称为病灶时,必须使用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

③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

(二)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

(三)淋巴管转运药物的方式

纠错评论责编:qingq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