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初级中药士/中药师/主管中药师 >> 初级中药师 >> 考试辅导 >> 2020初级中药师《中医学基础》讲义:诊法

2020初级中药师《相关知识-中医学基础》讲义:诊法

来源:考试网    2019-08-09   【

  中医学基础——诊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

  四诊 辨证关键词总结

寒证

白、清稀、腥或无味

热证

红、黄稠、臭

实证

突然发病,色深,有力,高亢

虚证

缓慢起病,色淡,无力、低微、弱

食积

酸腐,厌食,不消化食物

气滞

情志变化

血瘀

肌肤甲错,舌紫暗瘀斑

湿

分泌物量多,重浊,黏腻

干,少津

  细目一 望诊

  望诊的重点内容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头项五官、望舌、望排出物等。

  要点一 望神

得神

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

健康,病轻

少神

两目晦滞,精神不振,面色华,气懒言

精气不足,虚证或恢复期

精亏失神

目无光彩,面色晦暗华,意识模糊,骨枯肉脱

精气大伤,慢性久病重病

邪盛失神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

急性病重

假神

久病重病之人突然颧赤如妆,食欲增强 。

虚阳外越,回光返照

  要点二 望色

  (一)常色和病色

  1.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光明润泽。

  (1)主色:中国人正常时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由于体质禀赋不同;或由于生理活动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病色: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二)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

  2.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其中面黄鲜明如橘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4.白色

  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

  面色(白光)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面黑暗淡者,多属肾阳虚。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

  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要点四 望头项五官

  (一)望头部

  形态

  小儿头颅均匀增大—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

  小儿头颅狭小—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

  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方颅畸形者—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佝偻病、先天性梅毒的患儿。

  囟门

  囟门突起:又称囟填—多属实证,多因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液停聚所致。

  囟门凹陷:又称囟陷—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囟门迟闭:又称解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望目

  目的分部与五脏的关系是:

  瞳仁—水轮—肾;

  黑睛—风轮—肝;

  白睛—气轮—肺;

  两眦血络—血轮—心;

  眼睑—肉轮—脾。

  1.目色

  若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 睑缘红赤湿烂,为脾有湿热;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

  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

  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

  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

  2.目形

  目胞浮肿,多为水肿的表现。

  眼窝凹陷:多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窝深陷,则为阴阳竭绝之候,属病危。

  眼球突起,兼喘咳气短者,属肺胀;若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者,为瘿瘤。

  胞睑红肿,为风热邪毒上攻于目所致。

  3.目态

  1)瞳孔缩小:多属肝胆火热所致;亦可见于中毒,如川乌、草乌、毒輩、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2)瞳孔散大:可见于肾精耗竭的病人,属病危,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如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可见于中风或颅脑外伤病人,亦属危候。此外亦可见于青光眼病。

  3)目睛凝视: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橫目斜视。

  4)昏睡露睛:多属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以小儿多见。

  5)胞睑下垂: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

  望耳

  1.色泽

  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虚;

  耳轮红肿,多为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

  耳轮青黑,多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

  耳轮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耗,精不上荣,为病重,可见于温病晚期耗伤肾阴及下消等病人;

  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出麻疹的先兆。

  2.形态

  耳廓瘦小而薄,是先天亏损,肾气不足;

  耳轮干枯萎缩,多为大病久病肾精耗竭,属病危;

  耳轮皮肤甲错,可见于血瘀日久的病人。

  (六)望鼻

  1.色泽

  鼻端色白,多属气血亏虚,或见于失血病人;

  鼻端色赤,多属肺、脾蕴热;

  鼻端色青,多见于阴寒腹痛病人;

  鼻端色微黑,常是肾虚寒水内停之象;

  鼻端晦暗枯槁,则为胃气已衰,属病重。

  2.形态

  鼻头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

  鼻端生红色粉刺,称为“酒渣鼻”,肺胃蕴热;

  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或哮喘病人,是肺气不宣、呼吸困难的表现。

  望口唇

  1.唇色

  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多属热盛。唇红绛而干,为热伤津液或热入营血。若呈樱桃红色者,多见于煤气中毒。

  唇色青黑,多属寒盛、痛极。

  口唇青紫,多属气滞血瘀。

  环口黑色者,是肾气将绝或水气内停;

  小儿环口发青则为惊风先兆。

  2.形态

  唇干而裂,为津液已伤。

  口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或食积生热。

  唇内溃烂,色淡红,为虚火上炎。

  唇边生疮,红肿疼痛,为心脾积热。

  (八)望咽喉

  咽喉两侧红肿而痛,此为乳蛾,多属肺胃积热;红肿溃烂,有黄白腐点,此为烂乳蛾,为肺胃热毒壅盛。

  若咽喉色鲜红娇嫩,疼痛不甚,多为阴虚火旺;如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随即复生者,是为白喉,属肺热阴伤之证;

  若假膜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此属胃热,证较轻。

  要点五 望舌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

  望舌色

淡红舌

正常人

 

淡白舌

气血两虚

淡白而舌体瘦薄者

阳虚

淡白而润,兼舌体胖嫩

红舌

实热

舌红而干或起芒刺,或黄厚苔

阴虚

舌红而少苔或无苔

绛舌

里热亢盛

 

阴虚火旺

 

瘀斑舌

瘀血内阻

 

青紫舌

瘀血内阻

 

  望舌形

老舌

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实证

嫩舌

舌质纹理细腻—虚证

胖舌

水湿内停或痰湿热毒上泛

瘦舌

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芒刺舌

热邪亢盛

裂纹舌

舌质红绛—热盛;
舌质淡—气阴不足。

齿痕舌

脾虚、水湿内盛证

  望舌态

震颤舌

肝风内动

歪斜舌

中风病或中风先兆

痿软舌

伤阴或气血俱虚

强硬舌

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所致。

吐弄舌

心脾有热

短缩舌

病情危重

  (二)望舌苔

  1.望苔色

白苔

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黄苔

热证、里证。

灰黑苔

舌苔灰黑而干—热盛伤津;
舌苔灰黑而湿润—阴寒内盛。

  2.望苔质

薄苔
厚苔

由薄变厚—邪气渐盛,主病进;
由厚变薄—正气渐复,主病退。

润苔
燥苔
滑苔

润苔—津液未伤;
干燥—津液已耗;
滑苔—湿邪停留。

腐苔腻苔

腐苔—疏松粗大,如豆腐渣—食积、痰湿。
腻苔—致密细小,油腻状—湿浊、痰饮。

剥落苔

光剥舌—全部退去,光洁如镜—胃气大虚
花剥苔—多处剥落斑驳—胃之气阴两伤

  要点六 望排出物

  望涎痰涕唾

  望痰涕

  痰白而清稀—寒痰。

  痰黄黏稠有块—热痰。

  痰少而黏,难于咯出,甚则无痰者——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痰湿。

  痰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常见于肺痨、肺癌等病人。

  咳吐脓血腥臭痰者,为肺痈。

  鼻流清涕为外感风寒;

  鼻流浊涕是外感风热;

  久流浊涕不止者为鼻渊。

  望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或呕吐清水痰涎,多因胃阳不足或寒邪犯胃。

  呕吐物秽浊酸臭,多为热邪犯胃。

  呕吐物酸腐夹杂不消化食物,多属食积。

  呕吐黄绿苦水,多属肝胆郁热或湿热。

  呕吐血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残液者,属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所致。

  望二便

  1.望大便

  大便清稀如水样,多为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所致。

  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属脾虚或肾虚泄泻。

  大便黄褐如糜而臭,多为湿热或暑湿伤及胃肠。

  大便夹有黏冻、脓血,多见于痢疾和肠癌等病证。

  大便燥结,干如羊屎,排出困维,多因热盛伤津、阴血亏虚、肠道津亏所致。

  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者,称为近血,为热伤肠络所致,亦可见于痔疮、肛裂;

  先便后血,血色暗红或黑褐,称为远血,为热伤胃络,或气虚不摄所致。

  2.望小便

  小便清长,多属寒证、虚证。

  小便短黄,多属实热证。

  尿中带血,多因热伤血络,或湿热蕴结膀胱所致。亦可见于结石损伤血络。

  尿有砂石,见于石淋。

       细目二 闻诊

  要点一 听声音

  一、语声

  (一)语声强弱

  1.声重—多属外感风寒。

  2.音哑、失音

  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塞肺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属虚证,多由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妊娠后期出现音哑或失音者,称为妊娠失音,又称子喑。

  3.鼻鼾

  若昏睡不醒或神识昏迷的病人鼾声不绝者,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4.呻吟

  呻吟声高亢有力,多为实证、剧痛;久病而呻吟低微无力,多为虚证。

  (二)语言错乱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多因心气不足,心神失养,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窍所致。常见于癫病、郁病。

  4.错语:病人神识清楚而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所致。常见于久病体虚之人。

  5.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的症状。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6.语言謇涩: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因习惯而成者,不属病态。病中言语謇涩,因风痰阻络舌强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小结

谵语

神识不清,声高有力

热扰心神之实证

郑声

神识不清,语声低弱

心神散乱虚证

独语

自言自语

心气不足,气郁痰阻

错语

语言错乱,语后自知

心气不足

狂言

精神错乱狂躁妄言

痰火扰心

语言謇涩

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

中风

  咳嗽

  咳声重浊,痰清色白,多属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多属邪热犯肺。

  干咳少痰,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咳声轻清,低微气怯,多属肺气亏虚。

  咳有痰声,痰多易咯,多属痰湿阻肺。

  呕吐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出物清稀者,多属寒证、虚证。

  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黏黄水,或酸或苦者,多属实热证。

  呕吐呈喷射状,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颅内有瘀血,或有肿瘤等。

  呕吐酸腐味的食物,多为暴饮暴食,食积。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多属脾胃阳虚。

  呃逆

  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者,多属实证,为肝气犯胃所致。

  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证。

  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者,属胃气衰败之危候。

  嗳气

  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属实证。

  嗳声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所致。

  嗳气频作,兼脘腹冷痛,得温痛减者,多因寒邪犯胃,或为脾胃阳虚所致。

  太息:肝气郁结之象。

  呵欠:病者不拘时间,呵欠频频不止,多为气虚、阳虚之征。

  喷嚏

  新病喷嚏,兼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等症状,多属外感风寒。

  久病阳虚之人,突然出现喷嚏,多为阳气恢复,病有好转趋势。

  要点二 嗅气味

  口气

  口气酸臭,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多属食积胃肠。

  口气臭秽者,多属胃热。

  痰涕之气

  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者,属肺痈。

  咳痰黄稠味腥者,是肺热壅盛所致。

  咳吐痰涎清稀味咸,无特异气味者,属寒证。

  鼻流浊涕腥秽如鱼脑者,为鼻渊。

  鼻流清涕无气味者,为外感风寒。

  二便之气

  大便酸臭难闻者,多属肠有湿热。

  大便溏泻而腥者,多属脾胃虚寒。

  大便臭如败卵,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为伤食,是食积化腐的表现。

  小便黄赤混浊,有腥臭味者,多属膀胱湿热。

  尿甜并散发烂苹果样气味,为消渴病。

  经、带之气

  月经臭秽者,多属热证。

  月经味腥者,多属寒证。

  带下黄稠而臭秽者,多属湿热。

  带下白稀而腥者,多属寒湿。

  崩漏或带下奇臭,并杂见异常颜色,常见于癌症,病情多危重。

  产后恶露臭秽者,多属湿热下注。

  呕吐物之气

  呕吐物清稀无臭味者,多属胃寒。

  呕吐物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胃热。

  呕吐未消化食物,气味酸腐者,为食积。

  呕吐脓血而腥臭者,为胃有痈疡。

  病室的气味

  病室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病。

  病室有尿骚味,见于水肿病晚期,尿毒症。

  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消渴病患者,属危重症。

  病室有蒜臭气味,多见于有机磷中毒。

 细目三 问诊

  要点一 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

  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由于外邪性质不同,恶寒与发热又有轻重的区别。

  (二)但寒不热

  患者只觉怕冷而无发热的情况,称为但寒不热。但寒不热的产生,可以由阴寒之邪侵犯人体,阳气被遏所引起;也可因体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而导致

  (三)但热不寒

  患者只觉发热、恶热而无怕冷的症状,称为但热不寒。主要见于阳盛或阴虚的里热证。

  (四)寒热往来

  1.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

  要点二 问汗

  (一)汗出有无

  1.表证有无汗出:

  无汗出者,多为表寒实证;

  有汗出者,多为表虚证,或者表热证。

  2.里证有无汗出:

  里证无汗:见于津亏、失血阴伤与里寒证;

  里证有汗: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汗出性质

  1.自汗—气虚证和阳虚证。

  2.盗汗—阴虚证。

  3.绝汗—亡阴或亡阳的表现。

  4.战汗—正邪相争,疾病发展与否的转折点。

  (二)局部汗出

  1.头汗—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元气将脱,虚阳上越;进食辛辣、热汤、饮酒。

  2.半身汗—痰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3.手足心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

  要点三 问疼痛

  (一)疼痛的性质

  1.胀痛—气滞。

  头目胀痛—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邪阻滞经络、阳气亏虚。

  4.灼痛—火邪、阴虚火旺。

  5.重痛—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6.酸痛—湿邪侵袭、肾虚。

  7.隐痛—气血不足,虚寒证。

  8.绞痛—有形实邪阻滞气机所致。

  9.走窜痛—四肢关节处—风寒湿邪所致。

  胸胁脘部—气滞。

  10.掣痛—由一处疼痛抽掣牵拉他处疼痛

  —经脉阻滞不通。

  疼痛发作急剧,持续时间长,多为实证;

  发作缓慢,痛有休止者,多见于虚证;

  痛处喜按、喜热者,多为虚寒证;

  痛处拒按、喜冷者,多为实热证。

  (二)疼痛的部位

  1.头痛:头痛连项—太阳经;两侧头痛—少阳经;头前疼痛连额—阳明经;颠顶痛—厥阴经。

  2.胁痛: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

  3.少腹:肝。

  4.腰痛:风寒湿邪侵袭、劳伤过度或肾虚所致。

  5.四肢疼痛:痹证。

  要点四 问饮食口味

  (一)食欲与食量

  1.食欲不振(不欲食):

  久病食少,或久不欲食—脾胃虚弱;

  不欲食,兼有头身困重,胸闷脘痛,苔厚腻—湿邪困脾或饮食停滞。

  2.厌食: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伤食。

  若厌恶油腻,伴有胁肋胀痛—肝胆脾胃湿热;

  孕妇厌食,伴有呕吐—恶阻。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若兼口渴引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消渴病。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饮食偏嗜:小儿偏嗜生米、泥土等异物—虫积。

  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食欲倍增,谓之"除中",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征兆。

  (二)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饮:

  口渴喜热饮,饮水量不多—水饮内停;

  口渴欲饮,水入即吐—“水逆证”;

  伴有潮热、盗汗—阴虚证;

  伴有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苔腻—湿热证;

  伴有舌绛而干—温病热入营血;

  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

  (三)口味异常

  口苦—热证或胆气上逆;

  口甜或黏腻不爽—脾胃湿热或脾气虚弱;

  口中泛酸—肝胃不和或胃有宿食积滞;

  口淡乏味—脾胃气虚或脾胃虚寒。

  要点五 问大小便

  1.大便

  (1)便次异常

  大便溏泻,伴有腹痛隐隐、神疲乏力、食少腹胀—脾虚泄泻;

  黎明腹痛即泻,泻后即安—肾虚命门火衰的“五更泻”

  大便泄泻夹有未消化的食物,腐浊臭秽—伤食泄泻;

  泻下黄水,肛门有灼热感—湿热泄泻;

  泄泻每起于情志不畅—肝郁乘脾的痛泻。

  (2)便质异常

  便中夹杂有不消化的食物—完谷不化,脾肾虚寒

  大便时干时稀—肝郁脾虚;

  大便先干后溏—脾胃虚弱;

  大便脓血—痢疾;

  (3)排便感异常

  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热迫直肠;

  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称为里急后重—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时肛门下坠,甚至脱肛—中气下陷;

  大便滑泄失禁—脾肾阳虚证。

  2.小便

  (1)尿量异常

  尿量过多,色清而长—虚寒证或消渴证;

  小便量过少,色黄赤—实热证,或汗、吐、下后津液损伤;

  尿少伴水肿—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

  (2)尿次异常

  新病尿频,色赤急迫,或夹有砂石者,多为下焦湿热。

  久病或年老之人,尿频,夜尿频数,多为肾气不固;

  尿点滴而出,甚至无尿者,称为癃闭。

  (3)排尿感异常

  小便后点滴不尽,又称余沥不尽—肾气不固;

  小便涩痛,灼热急迫—湿热淋证;

  小便失禁,若神志清楚—肾气不固;

  若见于神志昏迷,则多为危候。

  要点六 问睡眠

  1.失眠  2.嗜睡

  要点七 问耳目

  1.问耳

耳鸣

耳内鸣响

,按之更甚

证,胆火盛

,按之可减

证,肝肾阴

耳聋

听力减退或听觉丧失

证,胆火盛

证,精亏虚

重听

听音不清,声音重复

证,痰浊上蒙,或邪上扰

渐发

证,精亏虚

  2.问目

  (1)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多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2)目眩:视物旋转,如坐舟船,或眼前如有蝇虫飞动之感。

  若因风火上扰、痰湿上蒙所致为实证;若因中气不足、肝肾亏虚所致为虚证。

 细目四 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

  要点一 切脉部位

  (一)寸口分候脏脑

  寸口诊法: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两尺候肾。

  要点二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为一息4~5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脉来流利,尺脉沉取不绝,有胃、有神、有根。

  要点三 常见病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上漂木。

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

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脉来迟缓,一息四至

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一息六至

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脉体宽大,应指有力,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阳热亢盛

脉细如线, 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气血两虚、 诸虚劳损、湿气下注

三部举寻按皆无力。

虚证。

三部举寻按皆有力。

实证

脉来绷紧,往来有力,如牵绳转索

寒证、痛证

脉浮而细软,轻手即得,重按不显,又称软脉

诸虚证、湿证

脉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脉应指圆滑,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痰饮、食滞、实热。

脉端直以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肝胆病、诸痛证、痰饮。

脉来极数而有歇止,止无定数。

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

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规律。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

脉有歇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

  要点四 按肌肤

  1.诊寒热

  若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 为亡阴。

  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内闭,不得外达,属真热假寒证。

  肌肤初扪之不觉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为身热不扬。湿热蕴结证。

  要点五 按手足

  手掌心热,多属内伤虚热;

  手背热甚者,多为外感发热;

  疾病初起,手足俱凉者,是阴寒内积;

  久病体弱,手足常冷且时感畏寒者,多为阳虚;

  若胸腹灼热,手足俱热者,多为阳热亢盛。

  胸腹灼热,四末厥冷者,属热厥证。

  要点六 按脘腹

  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者,称为鼓胀。

  医生两手分置于腹部两侧相对位置,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则有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者,为水鼓;

  一手轻轻叩拍腹壁,另一手无波动感,以手叩击鼓之膨膨然者,为气鼓。

  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

  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腹壁柔软者多为虚证;

  腹痛拒按,按之痛甚,并伴有腹部硬满者,多为实证。

  按之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内有瘀血;

  按之胀痛,痛处按此连彼者,多为气滞气闭。

  以教材大纲知识点为指导,精作试题,让你备考复习做题一步到位,提高复习效率

  【焚题库】主治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考生+考前模拟试题】

  在线题库,网校课程辅导资料获取,考试交流可以加入卫生资格考试交流群:741262248卫生资格考试 有专门老师为你解答。

模拟考场

主治医师章节练习

历年真题

每日一练

免费模拟机考在线测试

主治医师章节针对练习专项突破

每真题练习实战演练

每天10道最新试题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纠错评论责编:zlq91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