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初级中药士/中药师/主管中药师 >> 初级中药师 >> 考试辅导 >> 初级中药师考试资料:五行学说

初级中药师考试资料:五行学说_第4页

来源:考试网    2017-07-21   【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其功能紊乱时,可以通过诸多途径反映于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在色泽、声息、形态、脉象等诸多方面显现出异常的变化。医生即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以搜集资料,运用五行学说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作为诊断内脏病变的主要依据。

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临床根据五行归类的理论,对病人临证中所表现的五色、五脉、口腔所感觉的五味等,进行五脏定位诊断。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或口泛酸水、脉见弦象,就可诊为肝病;若口苦、心烦面赤、脉洪数,即为心火亢盛等等。

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临证中常根据五行生克理论,从脉象与面色的五行属性,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又见弦脉,是为肝木乘脾土(土虚木乘);肺阴不足之证,面见赤色,脉见洪象,是心病传肺(火乘金)等。

3.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临床实践中可以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从病人的病色病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推测疾病的预后。如《灵枢》说:“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如肝病面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为“相胜之脉”,即为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提示病重;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为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提示病轻等。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运用五行学说指导治疗,主要体现于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治疗原则、指导脏腑用药,以及指导针刺取穴等方面。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在疾病过程中,一脏有病常会在不同程度上波及其他四脏。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之脏进行治疗外,还应考虑到其他相关的脏腑,应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采取相应的阻断病传的措施,以控制疾病的传变,防止因病情传变而加重病情。如肝脏有病时可通过相生途径影响到心、肾,也可通过乘侮途径波及于脾、肺。尤其肝气亢盛病证,最常发生的病传是木亢乘土,或者木旺侮金,故在肝病未发生乘脾、侮肺之前,在消除肝气偏盛的同时,还应兼补脾土,或扶助肺金。脾或肺气得以顾护,就阻断了来自于肝的乘袭或反侮之邪,故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

2.确定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

所谓治疗原则,是指治疗疾病时的总体思路。运用五行学说的相关理论分析五脏病变的关系,以确定正确的治疗原则,有如下两方面:

(1)根据相生理论确定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五脏之间属于母子关系两脏失常的病证。就疾病性质而言,母子两脏关系失常,主要有虚证和实证两类,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所谓“补母”,即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调中虚证的治疗原则,此时当以补母脏之虚为主,如肝阴虚,可通过补肾阴(属水,为肝之母脏)以生肝木。所谓“泻子”,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常中实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此时应以泻子脏之实为主,如肝热证,可以通过清心泻火治之。

(2)根据相克理论确定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五脏间属于相克关系失常的病证。而且相克关系失常中的“相乘”或者“相侮”病变,都有一方过盛,或者另一方虚弱。因此必须抑制过强的一方而扶助虚弱的一方,才能使其复归到正常的相克关系,此即为“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例如肝气(木)亢盛乘脾土,治疗时就当用疏肝之法,以抑肝木之强;同时用健脾补脾之法,扶助脾土之弱,方可使肝脾复归到正常的相克关系。

3.制订五脏疾病的具体治法

在治疗原则确定之后,针对具体病证,还可根据五行理论制订出具体的治疗方法。

在“虚则补其母”的治则指导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补养肝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或肝阳上亢证;培土生金法,是健运脾土以补益肺金的方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金水相生法,是滋肺养肾的方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等。

在“抑强、扶弱”治则的指导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旺脾虚,或肝气犯胃证,即疏肝健脾法或疏肝和胃法;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肝旺生热,热灼肺金的肝火犯肺证,即是清肝火以除肺热的方法;泻南补北法,适用于心火亢肾阴虚证,即是清心火兼滋肾阴的方法等。

4.指导针刺选穴

运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指导针刺选穴,是根据“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和五行生克理论来进行。“五腧穴”是十二正经各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其中五脏阴经的腧穴从四肢末端向近心端,依次的名称分别是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输穴(属土)、经穴(属金)、合穴(属水)。仍然遵循“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穴刺治。临证中又有同经子母补泻法和异经子母补泻法两种。

此外可根据五行学说的相克理论,运用“以情制情”的精神疗法,治疗某些因情志内伤所致的一些慢性疾病。其中所用的原理是五志的五行属性,以及五行的相克理论。

5.指导脏腑用药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将五脏、六腑和药物的五色、五味归属于五行。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原则,认为同一行(类)的具有某种色、味的药物,常常与同一类(行)的脏腑组织存在着某种“亲和”(即“归走”或“所入”)关系,并能调整该类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状态。具体言之,色青、味酸的药物属木,归走并作用于肝系统,如白芍、山茱萸味酸滋养肝血;色赤、味苦的药物属火,归走并作用于心系统,如朱砂色赤入心安神;色黄、味甘的药物属土,归走并作用于脾胃系统,如黄芪、白术味甘,入脾补气;色白、味辛的药物属金,归走并作用于肺系统,如石膏入肺以清肺泻热;色黑、味咸的药物,归走并作用于肾系统,如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以滋养肾阴等。

1234
纠错评论责编:lzy080201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