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初级中药士/中药师/主管中药师 >> 初级中药士 >> 考试辅导 >> 2020年初级中药士考试单元知识点:诊法

2020年初级中药士考试《中医学基础》单元知识点:诊法

来源:考试网    2019-12-09   【

  第十单元 诊法

  概述

  概念:诊察疾病的方法,即调查了解疾病的手段。

  内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运用原则: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细目一 望诊

  概念: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全身和局部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获取临床资料。

  内容: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

  要点一 望神

  1.得神

  2.少神

  3.失神

  4.假神

  5.神乱

  1.得神

  表现:两目明亮有神,面色 荣润含蓄,意识清楚,体态自如,反应灵敏,语言清晰,动作灵活。

  意义:健康人

  病人: 精气未衰,脏腑未伤,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少神

  表现:精神不振、 思维迟钝、不欲言语、目光呆滞、肢体倦怠、动作迟缓。

  3.失(无)神

  (1)精亏失神:两目晦暗,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手撒尿遗 。

  意义:精气大伤,多见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失神:神昏谵语, 循衣摸床,搓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咬。

  意义: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痰蒙清窍。见于急性病人,病情亦重。

  4.假神

  是垂危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表面上有神,实质上失神,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眼神 原来目光呆滞,甚至目暗睛迷。

  突见两目明亮,但缺乏含蓄。

  精神 原来精神萎靡,甚至神志昏迷。

  突见精神振作,但躁动不安。

  面色 原来面色晦暗无光。

  突见颧红如妆——“戴阳”。

  饮食 原来多日不进饮食。

  突然饮食转佳,索要食物。

  语言 原来语声低微甚或不做应答。

  现言语转多,想见亲人。

  动作形态  原来多日卧床不起。

  现突然想坐起活动。

  理论意义:“回光返照”,“残灯复明”,病情危重,弥留状态。

  5.神乱

  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患者。

  癫:俗称“文痴”,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

  狂:俗称“武痴”,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宁,动而多怒,甚至打人毁物为特征。

  痫:俗称“羊痫风”,以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昏倒,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如常人。

  要点二 望色

  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 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望色诊病的临床意义:了解病变的 部位,分辨疾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

  (一)常色和病色

  1.常色

  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人出生后基本不变的面色。

  客色: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

  应注意五色善恶顺逆。

  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 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

  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深重,脏腑精气衰败,预后不佳。

  (二)望色的部位

  主要是望面色

  (三)望色十法

  1.浮和沉

  2.清和浊

  3.微和甚

  4.散和抟

  5.泽和夭

  (四)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

  2.赤色

  主热证。

  3.黄色

  主脾虚证、湿证。

  脾胃虚弱,水湿不运,水湿内停,气血不充。

  阳黄:鲜明如桔色,为湿热熏蒸。

  阴黄: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

  4.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瘀血、水饮。

  要点三 望体

  (一)形体强弱

  强:形体强壮,脏腑坚实,肌肉丰满, 气血充盛。

  弱:形体瘦弱,脏腑虚弱, 气血不充。

  (二)形体胖瘦

  胖:形体肥胖,主形胜气虚,痰湿内盛,胸痹中风。

  瘦:形体清瘦,可主阴虚内热,脏腑衰败。

  要点四 望头项五官

  (1)望头部

  1.形态

  过大,过小,伴智力低下:为先天禀赋不足。

  方颅畸形:可见于佝偻病。

  2.囟门

  囟门迟闭:为解颅,主肾精气不足。

  囟门下陷:为囟陷,主先天不足或吐泻伤津。

  囟门高突:为囟填,主实热内盛。

  3.头发

  (1)发黄

  (2)发白

  (3)脱发

  (二)望面部

  1.面肿

  2.腮肿

  3.口眼歪斜

  4.面削颧耸

  (三)望颈项

  望颈项是通过观察 颈项部的外形,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1.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可随吞咽移动。多因肝郁痰凝所致。

  2.瘰疬

  3.项强与项软

  4.颈脉动

  (四)望目

  1.目色:

  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

  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

  睑缘红赤湿烂,为脾有湿热

  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

  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

  目眦淡白,为血亏之征

  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

  2.目形:

  目窠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是水肿病初起。

  目窠内陷,为亡阴脱液之征或五脏精气衰竭之象,病重难治。

  喘而眼睛突起为肺胀;眼突颈肿属瘿病。

  3.目态:

  (1)瞳孔缩小:多属肝胆火炽所致;亦可见于中毒,如川鸟、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2)瞳孔散大:可见于 肾精耗竭的病人,属病危,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如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可见于中风或颅脑外伤病人,亦属危候。此外亦可见于青光眼病。

  (3)目睛凝视:指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 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多属阴血亏损或痰迷心窍;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多见于惊风、痉厥及癫痫等病;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为肝风内动之征,亦可见于先天性斜视。

  (4)昏睡露睛:指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多属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以小儿多见。

  (5)胞睑下垂:指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其中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 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

  (五)望耳

  1.色泽: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虚;红肿,多为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青黑,多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耗,精不上荣,为病重,可见于温病晚期耗伤肾阴及下消等病人; 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出麻疹的先兆。

  2.形态:耳薄小者形亏 肾虚,耳轮干枯萎缩,多为大病久病肾精耗竭;耳轮甲错者多属久病血瘀。

  3.耳内病变

  脓,称“脓耳”,多因肝胆湿热蕴结所致耳道分泌物:耳内流致。

  (六)望鼻

  1.色泽:鼻头色青为阴寒或腹痛; 色黄为里有湿热;色白为气虚或失血;色赤为脾肺二经有热;色黑为有水气。

  2.形态:鼻头红肿生疮,多属胃热或血热;鼻端生红色粉刺,称为“酒渣鼻”,多因肺胃蕴热所致;

  (七)望口唇

  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多属热盛

  唇红而干,实热伤阴

  樱桃红色,多见于煤气中毒

  唇色青黑,多属寒盛、痛极

  口唇青紫,多属气滞血瘀

  环口黑色,肾精大亏

  口腔糜烂,心胃火盛

  (八)望咽喉

  咽喉两侧红肿而痛,此为 乳蛾,多属肺胃积热;

  红肿溃烂,有黄白腐点,此为 烂乳蛾,为肺胃热毒壅盛。

  若咽喉色鲜红娇嫩,疼痛不甚, 多为阴虚火旺;

  如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随即复生者,是为白喉,一属肺热阴伤之证;若假膜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此属胃热,证较轻。

  要点五 望舌

  概述

  (1)舌诊的概念

  望舌,是指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象以测知病情的一种诊法。

  (2)舌诊的理论根据

  总的理论根据是整体观念、思外揣内、间接推理。

  (3)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光线

  充足的自然光线为最佳,其次为白炽灯,其他条件下易失真。

  2、姿势

  坐姿或卧姿,尽量张口,自然舒展,充分外露。

  3、顺序

  先看舌质,次看舌苔,由舌尖到舌根依次观察。

  4、染苔

  如喝牛奶、豆浆可染白苔,服药可染黄苔等。

  (4)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一)望舌质

  1.望舌色

  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瘀、青紫。

  (1)淡红舌

  正常舌质

  病位浅,病情轻,预后好。

  (2)淡白舌

  较正常淡红舌浅淡或血色全无。

  舌质淡白瘦小: 气血两虚。

  舌质淡白、胖嫩或有齿痕: 阳虚。

  (3)红舌

  (4)绛舌

  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多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5)瘀斑舌

  舌上有青紫色瘀斑或瘀点。

  多主瘀血内阻。

  (6)青紫舌

  全舌见到青紫色,亦为瘀血内阻。

  2.望舌形

  (1)老嫩舌

  苍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主实证,如实热伤津。

  娇嫩舌:舌体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主虚证,如阳虚水停。

  (2)胖瘦舌

  胖大舌

  比正常舌体胖大,甚至伸舌满口。

  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或痰湿热毒上泛。

  瘦薄舌

  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3)芒刺舌

  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

  多属热邪亢盛。芒刺越大、越多,热邪越重。

  (4)裂纹舌

  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

  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亦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5)齿痕舌

  舌体边缘见牙齿的压痕,一般为舌体胖大而致。

  3.望舌态

  主要观察舌的动态情况。

  (1)震颤舌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已,为肝风内动的征象。

  (2)歪斜舌

  舌体偏向一侧,主中风和中风先兆。

  (3)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

  (4)强硬舌

  舌质僵硬强直,甚则转动不灵。

  (5)吐弄舌

  舌体舌伸出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摇动不宁者,称为弄舌。

  两者一般皆属心脾有热。

  病急时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多见于热甚动风先兆。

  吐弄舌亦可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6)短缩舌

  舌体紧张,不能伸展。

  舌淡紫湿润而短缩:寒凝筋脉。

  舌胖苔腻而短缩:痰湿阻络。

  舌红绛而短缩:热盛津伤。

  4.舌下络脉

  (二)望舌苔

  舌苔是指附于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质。舌苔主要反映邪气的情况。

  1.望苔色

  (1)白苔

  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薄白而润为风寒;

  薄白而燥为风热,白而厚腻主寒湿证。

  (2)黄苔

  主里证,热证。

  淡黄:热轻。

  深黄:热重。

  焦黄:热结。

  舌淡胖苔黄滑润:阳虚水湿不化。

  (3)灰黑苔

  主里证,可见于里寒,里热。

  灰黑苔多见于疾病严重的阶段,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灰黑苔的苔质润燥是辨别寒、热证的重要指征。

  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

  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阴寒内盛。

  2.望苔质

  (1)厚、薄苔

  可测知 邪气的深浅。透过舌苔能见舌体的为薄苔,不见舌体者为厚苔。

  薄苔:病情较轻浅,邪气在表。也可见于正常人。

  厚苔:病情较重,邪气入里。也主痰饮、食积。

  (2)润、燥滑苔

  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3)腐、腻苔

  可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腐苔为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腻苔为颗粒细腻致密,揩之难去。

  腐苔:主食积胃脘,痰浊内蕴,也主体内痈疡。

  腻苔:主湿浊、痰饮,也主脾虚生湿。

  腐苔

  腻苔

  (4)剥落苔

  可测知 胃气的存亡,疾病的预后。

  舌苔全部剥脱为剥苔,又称“镜面舌”;舌苔部分脱落,称为“花剥苔”,又称“地图舌”。

  镜面舌:胃气大伤,主预后不良。

  花剥苔:主胃阴不足。

  苔剥复生白苔:胃气渐复。

  要点六 望排出物

  1.望痰涎涕唾

  2.望呕吐物

  3.望二便

  细目二 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要点一 听声音

  (一)发声

  1.声重

  语声重浊,粗浑。

  可见于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2.音哑、失音

  新病:可见外邪犯肺,肺气失宣, “金实不鸣”。

  久病:可见于肺阴不足,为虚证,属 “金破不鸣”。

  妊娠失音:多为胞胎阻碍经络气血称为 “子喑”。多可自愈。

  3.鼻鼾

  4.呻吟

  (二)语言

  1.谵语

  神志不清,高亢有力,语无伦次,胡言乱语。

  多见于外感热病中 热陷心包,热扰心神。

  2.郑声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

  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 属虚证。

  3.独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

  多因心气不足,心神失养,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窍所致。 常见于癫病、郁病。

  4.错语

  语言错乱,语后知错。

  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所致。常见于久病体虚之人。

  5.狂言

  指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的症状。

  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6.语言謇涩

  指神志清楚,言语困难,吐字不清,语不达意。

  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三)呼吸

  1.喘: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扇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

  发作急骤,气粗声高,唯以呼出为快,属实喘。

  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的,属虚喘。

  2.哮:呼吸急促似喘,喉中有哮鸣声的称为哮。

  3.短气

  呼吸短促不相顺接,气短不足以息的呼吸困难。有虚实之分。

  4.少气

  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的,称为“少气”,多因久病体虚,肺肾两虚所致。

  (四)咳嗽

  咳声重浊,痰清色白,多属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多属邪热犯肺。

  干咳少痰,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咳声轻清,低微气怯,多属肺气亏虚。

  咳有痰声,痰多易咯,多属痰湿阻肺。

  (五)呕吐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 吐出物清稀—寒证、虚证

  吐势较猛,声音壮厉, 吐出黏稠黄水—实热证。

  呕吐呈喷射状--外伤。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脾胃阳虚。

  (六)呃逆

  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古称“哕”。

  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者,多属实证,为肝气犯胃所致。

  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证。

  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者,属胃气衰败之危候。

  突发呃逆,呃声不高不低,无其他病史及兼症者,多属偶感风寒,或情志、饮食刺激。

  (七)嗳气

  喉中有声,声长而缓,古称“噫”。

  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 属实证。

  嗳声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所致。

  嗳气频作,兼脘腹冷痛,得温痛减者,多因寒邪犯胃,或为脾胃阳虚所致。.

  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多为胃虚气逆,属虚证。多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之人。

  (八)太息

  长吁短叹,发出后自觉舒缓。

  多因情志不顺,肝郁气滞。

  (九)呵欠

  呵欠不止,多为气虚、阳虚。

  (十)喷嚏

  新病喷嚏—外感风寒

  久病喷嚏—疾病好转

  要点二 嗅气味

  (一)口气

  口气酸臭,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 多属食积胃肠。

  口气臭秽者, 多属胃热。

  (二)汗气

  (三)痰涕之气

  (四)二便之气

  (五)经、带之气

  (六)呕吐物

  清稀无臭味:胃寒。

  酸臭臭秽:胃热。

  呕吐未消化食物:食积

  (七)病室的气味

  烂苹果味:消渴病重证。

  尿臊味:水肿晚期,尿毒症。

  腐臭味:疮疡溃腐。

  血腥臭,患者多患失血症。

  蒜臭味:有机磷中毒。

  细目三 问诊

  问诊,是指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

  问诊在四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一般问诊

  一般问诊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等。可有助于对地方病、职业病、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二)问主诉

  主诉,是指病人在就诊时最主要的症状和发生、持续的时间。

  主诉是医生诊察疾病最主要的依据。

  (三)问病史

  1.问现病史

  是指主诉所述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其间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以及诊断治疗的经过等。为医生诊察疾病,确定治则、治法,提供更详尽的理论根据和临床资料。

  2.问既往史

  指病人以往的健康状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询问既往史可有助于对现有疾病的诊断。

  3.个人生活史

  问个人生活史可有助于对地方病、职业病的诊断。

  4.家族史

  问家族史有助于对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要点一 问寒热

  问寒热主要是 辨别阴阳的偏胜、偏衰。

  (一)恶寒发热

  症状特点:恶寒的同时伴有发热。

  理论意义:多 主表证,“有一分寒热即有一分表证”。

  1.恶寒重发热轻: 表寒证(外感风寒)

  2.发热轻而恶风: 伤风表证

  3.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外感风热)

  (二)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

  寒邪直中脏腑,阳气被伤,可见病变部位冷痛,此即所谓“阴盛则寒”。

  2.久病畏寒

  在疾病过程中,患者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

  (三)但热不寒

  1.壮热

  症状特点:持续高热, 只恶热,不恶寒,常伴有大汗、 烦渴。

  理论意义:多见于 里实热证。

  2.潮热

  症状特点:定时发热或 定时热甚。

  理论意义: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 日哺热甚,可伴有大便干结,腹痛拒按。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可伴有头身困重。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热甚,可伴有颧红、盗汗。

  3.微热

  症状特点:自觉发热但 体温不高或轻度增高。

  理论意义:

  阴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

  气虚发热: 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 。

  小儿夏季热:夏季发热,秋季自愈。

  (四)寒热往来

  症状特点: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理论意义:

  1.寒热往来无定时:邪在半表半里,可伴有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饮食。

  2.寒热往来有定时:发有定时。或一日一作,或二、三日一发为疟疾。

  要点二 问汗

  (一)特殊汗出

  1.自汗

  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汗出更甚。

  多因阳气虚损,不能固护肌表而致。

  2.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常伴有潮热,舌红少苔。多主虚热。睡眠时阳入于阴,迫津外泄。

  3.绝汗

  病情危重时,突见大汗不止。

  亡阳: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

  亡阴:汗热而粘, 脉细数疾。

  4.战汗

  恶寒伴全身战栗发抖, 继则汗出。

  邪正剧烈交争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邪去正安。

  汗出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数疾:邪盛正衰。

  (二)局部汗出

  1.头汗

  2.半身汗

  3.手足心汗

  要点三 问疼痛

  (一)疼痛性质

  1.胀痛

  既痛且胀,多为 气滞引起。

  2.刺痛

  痛如针刺刀割,多为 瘀血引起。

  3.冷痛

  局部寒冷疼痛,遇寒则重。多为 寒凝血滞。

  4.灼痛

  患部灼热疼痛,多为火热引发。

  5.重痛

  患部既痛且沉,多为 湿浊内阻所致。

  头痛如裹:风湿头痛。

  关节既痛且沉:湿痹。

  腰部疼痛沉重:寒湿腰痛。

  6.酸痛

  疼痛兼有酸软感,多因湿邪或肾虚。

  7.隐痛

  患部隐隐作痛,程度不重,但绵绵不休,多主气血不足。

  8.绞痛

  痛处如刀绞。多因 实邪,如砂石、瘀血等引发。

  心血瘀阻:心胸绞痛或如针刺。

  胆道结石:胁肋绞痛。

  砂石淋:腰部绞痛。

  9.走窜痛

  疼痛走窜不定,无固定痛处,称为 走窜痛。若见于四肢关节,多为风寒湿邪所致;若见于胸胁脘部,多由气滞所致。

  10.掣痛:痛处有抽掣感,或 痛时牵引他处者,即为掣痛,亦称“引痛”。

  (二)疼痛部位

  1.头痛

  实者常起病急而痛剧,虚者常病久而痛缓。

  前额痛属阳明经,

  头侧痛属少阳经,

  枕项痛属太阳经,

  头顶痛属厥阴经。

  2.胸痛

  多为 心肺功能异常所致。

  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多为 胸痹

  胸闷痛而痞满者,多为 痰饮

  胸痛咳吐脓血者,是为肺痈

  3.胁痛

  一般与 肝胆疾病有关。

  胁部胀痛,多为 肝郁气滞;

  胁痛伴有口苦, 苔腻,多为肝胆湿热;

  胁痛呕恶,多为肝胃不和。

  4.脘腹痛

  进食后疼痛加剧者,多属实证;

  进食后疼痛缓解者,多属虚证。

  腹痛拒按,大便不通伴发热:热结肠胃。

  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大肠湿热。

  绕脐疼痛,起包块,拨之可移:虫积证。

  小腹疼痛,伴血尿、砂石:淋证。

  5.腰痛

  腰部酸胀疼痛,兼肢体关节疼痛者,多为 风寒湿邪所致;

  腰痛以两侧为主者多为 肾虚;

  如腰酸冷痛,身寒肢冷,多为 肾阳虚衰;

  腰部酸软,潮热盗汗,多为 阴虚火旺;

  腰脊疼痛连及下肢者,多属经络阻滞或外伤所致的脊椎病变。

  6.四肢痛

  四肢关节、肌肉疼痛,多见于 痹证。

  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风痹。

  关节疼痛,沉重: 湿痹。

  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则重: 寒痹。

  关节红肿热痛: 湿热痹。

  要点四 问饮食口味

  (一)食欲和食量

  1.食欲不振:脾胃虚弱、湿邪困脾或 饮食停滞。

  2.厌食:口苦厌油腻: 肝胆不利或脾胃不和。

  3.消谷善饥:胃火盛或消渴病。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饮食偏嗜:多为虫积。

  (二)口渴与饮水

  口不渴饮:寒证,湿证。

  渴不多饮: 痰湿内停,瘀血阻滞。

  口渴喜饮,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为“水逆”。

  口渴多饮: 主热证、燥证。

  大渴引饮,伴小便量多:可见于消渴。

  (三)口味

  口苦:热证或胆气上逆。

  口甜:脾胃湿热或脾气虚弱。

  口酸:肝胃不和或有宿食。

  口淡:脾胃气虚或脾胃虚寒。

  要点五 问大小便
   1.问大便

  (1)便次异常

  ①便秘

  ②泄泻

  (2)便质异常

  (3)排便感异常

  2.问小便

  (1)尿量

  (2)尿次

  (3)排尿感异常

  要点六 问睡眠
   1.失眠

  又称“不寐”, 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反映。

  2.嗜睡

  又称“多寐”,指精神困乏,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嗜睡多见于痰湿困脾,或脾虚不运的病证。

  要点七 问耳目

  1.问耳

  2.问目

  细目四 切诊

  切诊,指医生用手在患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要点一 脉诊的部位

  (一)寸口分候脏腑

  左手寸、关、尺,分候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分候肺、脾、命门。

  (二)诊脉方法

  1.布指

  中指腕后内侧高骨定关,食指关前定寸,无名指关后定尺。

  2.运指

  举:轻取,轻触皮肤。

  寻:中取,中等用力。

  按:重取,推筋着骨。

  要点二 正常脉象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平脉的形象: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强度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形态,不大不小,不滑不涩。节律,均匀无歇止。

  常见的变异脉

  (1)反关脉:寸口背部。

  (2)斜飞脉:尺部斜向虎口。

  (3)年龄:小儿脉数,老人脉弦,青壮年脉实。

  (4)性别:女子偏弱略快,男子偏实。

  (5)体质: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运动员脉多缓。

  (6)季节:冬季脉多沉,夏季脉多洪。

  (7)地域

  要点三 常见病脉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按之稍减。“ 举止泛泛有余,按之稍减不空”。

  主病:主表证。亦可见于内伤久病。

  2.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3.迟脉

  脉象: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主病: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4.数脉

  脉象:脉来急促,一息六至以上。

  主病: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5.洪脉

  脉象:脉体宽大,应指有力,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阳热亢盛。

  6.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气下注。

  7.虚脉

  脉象:三部举寻按皆无力。

  主病:主虚证。

  8.实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主病:主实证。

  9.紧脉

  脉象:脉来绷紧,往来有力,如牵绳转索。

  主病:主寒证、痛证。

  10.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轻手即得,重按不显,又称软脉。

  主病:主虚证,又主湿证。

  11.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主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12.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

  13.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 应指圆滑。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

  注意:女子妊娠和常人亦可见滑脉,不作病脉论。

  14.结脉

  脉象: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规律。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

  15.代脉

  脉象:脉有歇止,止有定数。

  主病:脏气衰微

  16.促脉

  脉象:脉来极数而有歇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

  要点四 按肌肤

  要点五 按手足

  要点六 按脘腹

  以教材大纲知识点为指导,精作试题,让你备考复习做题一步到位,提高复习效率

  【焚题库】药学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考生+考前模拟试题】

  在线做题、考试辅导资料获取、考试交流,都可加入卫生资格考试交流群:715404281卫生资格考试 会有指导老师为您解答

模拟考场

药学章节练习

历年真题

每日一练

免费模拟考场在线测试

章节针对练习专项突破

每真题练习实战演练

每天10道最新试题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纠错评论责编:zlq91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