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 考试辅导 >> 2020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问诊

2020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第一单元

来源:考试网    2019-09-04   【

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 问诊

  细目一 问诊的内容

  要点一 一般情况

  包括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民族、籍贯、住址等。

  要点二 主诉

  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要点三 现病史

  1.发病情况;2.病变过程;

  3.诊治经过;4.现在症状。

  要点四 既往史

  1.既往健康状况;

  2.既往患病情况。

  要点五 个人生活史

  1.生活经历;2.精神情志;

  3.饮食起居;4.婚姻生育;

  5.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要点六 家族史

  细目二 问寒热

  要点一 问寒热的含义

  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要点二 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3)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新病恶寒:指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指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3.但热不寒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壮热—里热实证。

  (2)潮热:

日晡潮热

日晡(申时,下午3~5时)热甚,兼见腹胀、便秘等

阳明腑实

骨蒸潮热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

阴虚火旺

湿温潮热

午后发热明显,身热不扬

湿郁热蒸

瘀血潮热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可兼见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

瘀血郁而化热

  (3)微热:

  ①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兼见有少气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②血虚发热: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③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④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

  ⑤小儿夏季热:小儿气阴不足

  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

  (2)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

  细目三 问汗

  要点 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

  1.自汗—气虚证和阳虚证。

  2.盗汗—阴虚证。

  3.绝汗—亡阴或亡阳证。

  4.战汗—正邪相争,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5.冷汗—阳气虚或惊吓。

  6.热汗—里热蒸迫。

  7.黄汗—风湿热邪交蒸。

  8.头汗—上焦热盛,或中焦湿热,或虚阳上越。

  9.手足心汗—阴经郁热,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

  10.半身汗—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

  11.心胸汗—虚证。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12.阴汗—下焦湿热。

  细目四 问疼痛

  要点一 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1.胀痛—气滞。

  头目胀痛—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邪阻滞、阳气亏虚。

  4.灼痛—火邪、阴虚火旺。

  5.重痛—湿邪。

  6.酸痛—湿邪侵袭、或肾虚、气血不足。

  7.绞痛—瘀血、气滞、结石、虫积、寒邪阻闭气机。

  8.空痛—虚证。

  9.隐痛—虚证。

  10.走窜痛:胸胁脘腹—肝郁气滞;

  肢体关节—行痹。

  11.固定痛:胸胁脘腹—瘀血;

  四肢关节—寒湿、湿热、热壅血瘀。

  12.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处。

  因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要点二 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1.头痛

  (1)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

  (2)侧头部痛,两侧太阳穴—属少阳经头痛。

  (3)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

  (4)巅顶痛—厥阴经头痛。

  (5)全头重痛—太阴经头痛。

  (6)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少阴经头痛。

  2.胸痛—心肺病变。

  3.胁痛—肝胆病变。

  4.胃脘痛——胃失和降,气机不畅。

  5.腹痛—大腹疼痛多属脾胃之病变;

  小腹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的病变;

  少腹疼痛多属肝经的病变。

  6.腰痛

  (1)酸软而痛—肾虚。

  (2)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寒湿。

  (3)刺痛,或痛连下肢者—瘀血。

  (4)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结石。

  细目五 问头身胸腹

  要点 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头晕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上炎。

  (2)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肝阳上亢。

  (3)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气血亏虚。

  (4)头晕且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痰湿内阻。

  (5)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肾虚精亏。

  (6)若外伤后头晕刺痛—瘀血阻络。

  2.胸闷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心悸气短—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

  (2)咳喘痰多—痰饮停肺。

  (3)壮热,鼻翼煽动—热邪或痰热壅肺。

  (4)气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

  (5)气喘,少气不足以息—肺气虚或肾气虚所致。

  3.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因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惊悸。

  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怔忡。

  细目六 问耳目

  要点一 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等。

  (2)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者,多属虚证。肾精亏虚、脾气亏虚、肝阴血不足等。

  2.重听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日久渐致重听,虚证居多,肾之精气虚衰等。

  耳骤发重听,实证居多,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等。

  3.耳胀、耳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耳胀、耳闭是同一疾病由轻变重的两个不同阶段。

  多因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蕴结于耳,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所致。

  要点二 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目痛:痛剧者,多属实证,肝火上炎,或风热上袭所致;痛微者,多属虚证,阴虚火旺。

  2.目眩: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实: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

  虚: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3.目昏、雀盲、歧视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目昏: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

  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

  三者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而致。

  细目七 问睡眠

  1.失眠:

  虚证:阴血亏虚;或心虚胆怯;或阴虚火旺。

  实证:火邪、痰热内扰心神,食滞内停。

  2.嗜睡: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导致。

  (1)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痰湿困脾,清阳不升。

  (2)若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者—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3)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正气未复。

  (4)精神极度疲惫,神志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心肾阳衰,神失温养。

  细目八 问饮食口味

  要点一 口渴与饮水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消瘦

消渴病

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

湿热证

口渴饮水不多,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

温病营分证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

痰饮内停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瘀血内停

  要点二 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食欲减退

  (1)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者,多属脾胃虚弱。

  (2)纳呆少食,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多属湿邪困脾。

  2.厌食

  (1)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者,多属食滞胃脘。

  (2)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多属湿热蕴脾。

  (3)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3.消谷善饥

  (1)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2)兼大便溏泻者,多属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5.偏嗜食物或异物

  指嗜食生米、泥土等的症状。多见于小儿虫积。

  6.食量变化

  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征;

  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疾病逐渐加重。

  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胃气败绝所致。

  要点三 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口淡:脾胃虚弱证。

  2.口甜:脾胃湿热或脾虚证。

  3.口黏腻: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

  4.口酸: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

  5.口苦: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证。

  6.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

  7.口咸:肾病或寒水上泛。

  细目九 问二便

  要点一 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脾虚、肾虚或食滞胃肠

溏结不调

肝郁脾虚

脓血便

痢疾或肠癌

便黑如柏油,或便血紫暗

远血(胃脘)

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

近血(内痔、肛裂)

  2.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

  (2)里急后重:湿热内阻,常见于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湿热蕴结,肠道气机不畅;或肝气犯脾,肠道气滞;或因食滞胃肠等所致。

  (4)大便失禁: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5)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要点二 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

  ①小便短赤,为淋证,是湿热蕴结。

  ②小便澄清,夜间明显,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2.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①小便清长量多,属虚寒证。

  ②多饮多尿而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2)尿量减少:

  ①小便短赤量少,属实热证。

  ②尿少浮肿,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

  3.排尿感异常

  (1)尿道涩痛:见于淋证。多因湿热蕴结、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等所致。

  (2)余溺不尽:肾气不固。

  (3)小便失禁:肾气不固。

  (4)遗尿:肾气不足。

  细目十 问经带

  要点一 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脾气亏虚,肾气不足;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气虚、热)

  (2)月经后期: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气滞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精血虚、堵塞)

  (3)月经先后不定期: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肝郁、脾肾虚)

  2.经量异常

  (1)月经过多:热伤冲任;或气虚;或瘀阻胞络。(气虚、热、瘀)

  (2)月经过少:精血亏少;寒凝瘀阻,痰湿阻滞。(精血虚、堵塞)

  (3)崩漏:热伤冲任;或脾肾气虚;或瘀阻冲任。(气虚、热、瘀)

  3.经色、经质异常

  (1)经色淡红质稀,多属气虚或血少不荣。

  (2)经色深红质稠,多属血热内炽。

  (3)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冷痛者,多属寒凝血瘀。

  4.痛经

  (1)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瘀。

  (2)小腹冷痛,得温痛减者,多属寒凝或阳虚。

  (3)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多属气血两虚。(虚、堵塞)

  5.闭经

  指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未受孕或不在哺乳期而停经达3个月以上的症状。

  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海空虚;或因痨虫侵及胞宫,或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胞脉,冲任不通所致。(虚、堵)

  要点二 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白带: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2.黄带: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所致。

  3.赤白带: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所致。

  小结

月经先期

脾气亏虚、肾气不足、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

气虚、热

月经后期

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气滞、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精血虚、堵塞

先后不定期

肝气郁滞、脾肾虚损

肝郁、脾肾虚

月经过多

热伤冲任、气虚、瘀阻胞络

气虚、热、瘀

月经过少

精血亏少、寒凝瘀阻、痰湿阻滞

精血虚、堵塞

崩漏

热伤冲任、脾肾气虚、瘀阻冲任

气虚、热、瘀

闭经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或痨虫,或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

精血虚、堵塞

痛经

气滞或血瘀、寒凝或阳虚、气血两虚

虚、堵塞

经色淡红质稀

气虚血少

 

经色深红质稠

血热

 

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冷痛

寒凝血瘀

 

白带

脾肾阳虚,寒湿

 

黄带

湿热、湿毒

 

赤白带

肝经郁热、湿热

 

  以教材大纲知识点为指导,精作试题,让你备考复习做题一步到位,提高复习效率

  在线题库、最新考试动态,网校课程辅导资料获取,加入卫生资格考试交流群:813029275卫生资格考试有专门老师为你解答

  【焚题库】主治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考生+考前模拟试题】

模拟考场

主治医师章节练习

历年真题

每日一练

免费模拟机考在线测试

主治医师章节针对练习专项突破

每真题练习实战演练

每天10道最新试题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纠错评论责编:zlq91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