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一、概述
1.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常见室颤和室速。是心脏猝死的直接原因。
2.心脏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急性心梗。
注意:心脏骤停机制--室颤;心脏猝死常见病因为冠心病。
二、临床表现 分为四期:
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2.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1小时,实质上是指终末事件期的时间在1小时内。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如心脏骤停后4~6分钟之内未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则随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三、心电图表现
通常表现为4种形式:
1.心室颤动 系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2.室性心动过速;
3.心脏停搏;
4.无脉电活动。
四、心脏骤停的处理
(一)识别心脏骤停
①意识消失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⑤心音消失。
早而可靠的确立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紧急通知急救医疗系统。
(三)初级复苏:C--A--B
1.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病人置于水平位,背部垫硬板。
(1)部位: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手掌跟垂直按压。
(2)按压幅度:至少5~6厘米;频率:至少100~120次/分。
2.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清除口中异物及呕吐物,取下松动的义齿。
3.人工呼吸:应在10秒钟内判断和评价患者有无呼吸。确定无呼吸后,即刻开始人工呼吸。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30:2。
(四)高级心肺复苏
具体措施:①气管插管;②除颤复律和(或)心脏起搏;③建立静脉通路;④药物治疗。
1.室颤:非同步,360J(单向波);双向波电除颤:150-200J。
2.药物:首选肾上腺素(使细颤变成粗颤),可用于无效的室颤及无脉室速、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生理活动。若给予2-3次除颤及CPR(心肺复苏)之后仍然室颤或无脉室速,考虑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也可用利多卡因。
五、抢救流程
心脏骤停后,按心电活动形式,抢救流程分述如下。
心室颤动与无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
1.紧急给予电除颤(360J),根据需要可作多次电除颤。
2.如持续或复发室颤/室速时,继续行有效基础心肺复苏,并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同时从静脉给予肾上腺素1mg推注,无效时推注剂量可增加2~5mg;随后再给予电除颤。仍无效可静脉给予利多卡因1mg/kg推注。
3.上述治疗失败,换用溴苄铵或普鲁卡因胺或胺碘酮。
4.若为尖端扭转室速或可疑低镁或难治性室颤可给予硫酸镁。
5.考虑有酸中毒或高血钾存在可给予碳酸氢钠(剂量1mmol/kg),每次用药30~60秒后,可再行除颤。
心脏骤停重点总结
(一)初级复苏(C—A—B,早期电除颤)
1.猝死最常发生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
2.心脏骤停早期诊断最佳指标(金标准):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3.按压时病人体位、手掌部位、深度、频率、呼吸比值。
4.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心室颤动,给予非同步除颤360J。
(二)高级心肺复苏:纠正缺氧、药物(肾、胺碘酮、利多卡因)
1.心肺复苏时通常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
2.心脏骤停复苏后最易出现脑损伤。
3.肺心病出现心室颤动、心脏骤停以致突然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严重心肌缺氧。
以教材大纲知识点为指导,精作试题,让你备考复习做题一步到位,提高复习效率
在线题库、最新考试动态,网校课程辅导资料获取,加入卫生资格考试交流群:1101346508 有专门老师为你解答
【焚题库】主治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考生+考前模拟试题】
模拟考场 |
主治医师章节练习 |
历年真题 |
每日一练 |
免费模拟机考在线测试 |
主治医师章节针对练习专项突破 |
每真题练习实战演练 |
每天10道最新试题 |
查看详情 | 查看详情 |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