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急症-猝死
一、A1
1、猝死阳虚证采用的治疗方剂为
A、《千金》犀角散
B、通脉四逆汤
C、天王补心丹
D、甘麦大枣汤
E、通窍活血汤
2、猝死实证证型采用的治疗方剂为
A、至宝丹
B、安宫牛黄丸
C、生脉散
D、通脉四逆汤
E、菖蒲郁金汤
试题来源: 2019年主治医师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考生+考前模拟试题】 卫生资格课程培训:2019(中医内科主治医师)[315-无忧实验班-考试宝典 ]量身定制专属学习计划、定期评测、学习效果诊断评估、调整学习建议、督学辅导、提高取证效率。 |
3、猝死阴虚证若出现气滞者,加
A、青皮、木香
B、沉香、川楝子
C、枳实、当归
D、檀香、大腹皮
E、石决明、珍珠母
4、猝死阴虚证的代表方剂为
A、生脉散
B、通脉四逆汤
C、紫雪
D、大补阴丸
E、炙甘草汤
5、猝死的病位在心
A、心
B、脑
C、肝
D、肺
E、肾
6、猝死西医治疗中肾上腺素最大静脉推注的剂量为
A、0.1mg/kg
B、0.2mg/kg
C、0.3mg/kg
D、0.4mg/kg
E、0.5mg/kg
7、关于电除颤的叙述,不正确的为
A、是心脏复苏的重要环节
B、单相波除颤器150~200J除颤一次
C、电极板中心点应在腋前线上
D、常用胸前左右法除颤
E、左右两个电极板相距应在10cm以上
8、人工胸外按压有效的判断标准,下列哪项不符合
A、呼吸开始恢复
B、瞳孔开始缩小
C、紫绀消失,口唇转红润
D、可扪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E、收缩压>80mmHg,舒张压>60 mmHg
9、基础心肺复苏时无论抢救现场是一人还是两人,胸外按压与连续吹气的次数为
A、15次、2次
B、15次、1次
C、30次、2次
D、30次、4次
E、30次、15次
10、口对口人工呼吸,可使病人肺中氧浓度恢复到近乎正常水平的次数为。
A、1~3
B、2~3
C、4~5
D、5~6
E、6~7
11、猝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A、冠心病心绞痛
B、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心肌梗死
D、心跳呼吸骤停
E、心源性休克
12、“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出自
A、《素问·调经论》
B、《诸病源候论》
C、《证治汇补》
D、《医学正传》
E、《丹溪心法》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猝死阳虚证
目闭口开,神昏,面色苍白,身凉肢厥,呼之多不应,舌淡或无法见及,脉沉微欲绝或迟或数。
治法:回阳固脱。
代表方:通脉四逆汤加减。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猝死实证
面赤,身热,呼吸急促,喉中有痰声,呼之多不应,舌红赤胖大,舌苔黄腻,脉洪大。
治法:豁痰化瘀解毒,开窍醒神。
代表方:菖蒲郁金汤加减。
常用药:石菖蒲、广郁金、炒山栀、连翘、菊花、滑石、竹叶、牡丹皮、牛蒡子、竹沥、姜汁等。可配合静脉点滴清开灵、醒脑静、痰热清等注射液。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猝死阴虚证
唇干,手足蠕动,语声低微,或神志不清,舌瘦红少苔或短缩,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救阴。
代表方:生脉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等。
加减:可加山萸肉、黄精以增加药力;气滞者,加枳实、当归以行气通脉;瘀血者,加丹参、当归以养血活血。静脉点滴生脉注射液。
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猝死阴虚证的代表方剂为生脉散。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猝死其病位在心。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肾上腺素:在心脏复苏中具有重要价值,首剂1mg,5min后可重复并加倍,静脉推注。最大剂量可达0.2mg/kg。
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电除颤:电除颤的应用是心脏复苏的重要环节。若明确是室颤则应以单相波除颤器300J除颤一次,或。电极板安放位置:常用胸前左右法,即一个电极板置于胸骨右侧第二肋间处,另一个电极板置于左乳头下方心尖处,电极板中心点在腋前线上,左右两个电极板相距应在10cm以上。
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人工胸外按压有效的判断标准:①可扪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②紫绀消失,口唇转红润;③昏迷的深度变浅,可出现挣扎,反射开始恢复;④瞳孔开始缩小;⑤呼吸开始恢复;⑥收缩压>60mmHg,舒张压>40 mmHg。
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基础心肺复苏时无论抢救现场是一人还是两人,则每胸外按压30次,连续吹气2次。
1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口对口人工呼吸:在人工呼吸中以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效果最好,因空气中含氧量21%,而正常人呼出的气中含氧15.5%。,已足以维持生命所需,如深吸气后再呼气,则其中含氧量可达18%,每次呼出气体1000~1250ml,连续做口对口人工呼吸4~5次,可使病人肺中氧浓度恢复到近乎正常水平。
1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跳呼吸骤停。
1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素问·调经论》:“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