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初级药士/药师/主管药师 >> 主管药师 >> 考试辅导 >> 2020年主管药师考试复习资料: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2020年主管药师考试《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复习资料: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来源:考试网    2020-04-23   【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三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注射给药

  (一)注射给药的途径

  静脉注射(iv)、动脉注射(ia)、皮内注射(ic或id)、皮下注射(sc)、肌内注射(im)、关节腔内注射和脊髓腔注射。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

  1.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 ,注射结束时的血药浓度最高,作用迅速。静脉注射分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

  2.肌内注射 肌内注射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先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难溶性药物采用非水溶剂、药物混悬液等,注射后在局部组织形成贮库,缓慢释放。肌内注射容量一般为2~5ml

  3.皮下注射与皮内注射 皮下与皮内注射时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内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时可采用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4.其他部位注射

  (1)动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血管,不存在吸收过程和肝首过效应。

  (2)鞘内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脊椎腔内,可以避免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提高脑内的药物浓度,有利于脑部疾病的治疗。

  (3)腹腔内注射药物通过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因此存在首关效应 。由于腹腔注射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故仅用于动物试验。

  (二)影响注射药物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如血流量是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吸收速度也是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流速则影响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或油性注射液的吸收。局部热敷、运动等可使血流加快,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2.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药物的理化性质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子量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分子量大的主要通过淋巴吸收,淋巴流速缓慢,吸收速度也比血液系统慢。

  3.剂型因素的影响 药物从注射剂中的释放速率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排序为水溶液>水混悬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液

  二、皮肤给药

  (一)概念与特点

  1.定义 经皮吸收,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中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系统的一种给药剂型,通常称为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

  2.主要特点 ①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及肝的首关效应 ;②使血药浓度平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③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④提高安全性,患者可随时停止用药。

  (二)皮肤的构造与吸收途径

  1.皮肤的结构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构成。真皮及皮下组织对药物穿透的阻力很小,且微血管发达,药物由此吸收进入体循环。

  2.皮肤的吸收途径 ①经完整皮肤吸收 ,即通过角质层等表皮结构进入真皮组织,完整的表皮具有类脂膜特性,主要允许脂溶性和非解离型药物透过;②经细胞间隙途径 ;③经附属器途径吸收 ,即通过汗腺、毛孔和皮脂腺进入真皮和皮下。

  (三)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与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1.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1)药物性质: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穿透性更强;分子量>1000时吸收很困难。

  (2)基质性质:一般药物在乳剂基质中释放最快,水溶性基质次之,油脂性基质特别是烃类基质中释放最慢,基质促进皮肤水合作用的能力为油脂性基质>W/O型基质>O/W型基质>水溶性基质;基质的pH通过影响药物的解离状态而影响吸收。

  (3)透皮吸收促进剂:适宜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可有效地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有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甘油、尿素及衍生物、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月桂氮?酮、油酸、挥发油、表面活性剂 等。

  (4)皮肤状况:皮肤的“完整性”是影响渗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皮肤受损或疾病时其通透性比正常皮肤高很多;不同种属、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皮肤的渗透性不同(下列部位的渗透速度次序递增:足底、前下臂、脚背、颅顶盖和大腿上部、耳郭后部);皮肤的含水量不同渗透性不同(水合作用明显地使角质层紧密物质“开口”,水合的机制就是增加孔径);温度(角质层在加热到65℃以上或在pH<3或>9的水溶液中培养时会发生不可逆的结构变化)、用药面积、次数、接触时间等也会影响吸收。

  2.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1)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

  (2)离子导入技术。

  (3)超声导入法。

  三、肺部给药

  肺部给药的特点:肺部给药能产生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能够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呼吸道上皮细胞为类脂膜,药物从呼吸道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药物的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和分子量大小影响药物吸收。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 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

  四、口腔黏膜给药

  1.口腔黏膜的生理与结构 口腔内不同部位的黏膜结构、厚度和血液供应均不同。药物渗透性能顺序为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2.口腔给药的特点  口腔吸收的药物经颈内静脉到达心脏,再入体循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 ,也不受胃肠道pH和酶系统的破坏。口腔给药有利于首过作用大或胃肠中不稳定的药物,如甲睾酮、异丙肾上腺素等。此外,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在舌下有良好的吸收。

  3.药物口腔黏膜的吸收途径 口腔黏膜作为全身用药途径主要指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

  舌下黏膜渗透能力强,药物吸收迅速,给药方便,许多口服首过作用强或在胃肠道中易降解的药物,如甾体激素、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酯舌下给药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保留时间短是舌下给药的主要缺点。因而舌下片剂要求药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

  颊黏膜表面积较大,有利于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吸收,有利于控释制剂释放

  五、鼻腔黏膜给药

  1.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鼻腔中药物代谢酶种类较少,活性较低。鼻黏膜极薄,黏膜内毛细血管丰富,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关作用及药物在胃肠道中的降解。有些药物如黄体酮经鼻黏膜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与静脉给药相当。

  2.鼻腔给药的特点 鼻黏膜给药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给药途径。其优点有:①为蛋白多肽类药物 提供一条非注射的给药途径;②避免肝脏首关效应;③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 ;④鼻腔免疫。

  3.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鼻黏膜为类脂质,药物在鼻黏膜的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因此脂溶性药物易于吸收,水溶性药物吸收差些。分子量大小与鼻黏膜吸收密切相关,分子量越大吸收越差,>1000时吸收较少。鼻黏膜带负电荷,故带正电荷的药物易于透过。pH影响药物的解离,未解离型吸收最好,部分解离也有吸收,完全解离则吸收差。

  六、眼部给药

  1.眼的结构 眼由眼球和眼附属器两部分组成。

  2.眼吸收途径 眼吸收途径有两条:一条是渗入角膜 ,经前房到达虹膜和睫状肌,角膜吸收主要用于眼局部疾病的治疗;另一条是从结膜吸收 ,经巩膜转运至眼球后部,结膜吸收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

  3.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 包括:①生理因素;②药物的理化性质;③剂型因素;④渗透促进剂。

  角膜组织为脂质-水性-脂质结构,其对大多数亲水性药物构成了扩散屏障,亲脂性药物相对容易透过,但是药物的亲脂性过高则难以透过角膜的基质层。

  七、直肠给药

  1.直肠给药的特点 直肠给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①口服给药困难或不能口服给药时,如昏迷患者、婴幼儿或哮喘患者可采用直肠给药;②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或者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如红霉素,通过直肠给药能够避免上述缺点;③有明显肝脏首关效应的药物通过直肠给药,有可能避免首关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④连续肌内注射给药不能耐受者,尤其适用于哮喘、糖尿病、贫血等慢性病的长期治疗;⑤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2.直肠给药的吸收途径 直肠的药物吸收主要有两条途径:①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吸收,汇集于下腔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②通过直肠上静脉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体循环。给药部位距肛门口2cm左右时,药物主要通过前一途径吸收,可以避免肝脏首关效应 ;而距肛门口6cm处给药时,大部分通过直肠上静脉吸收,具有明显的首关效应。

  八、阴道给药

  1.阴道给药特点

  2.阴道给药的吸收途径 如黄体酮和雌二醇由于肝脏首关作用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前列腺素口服胃肠道刺激性较强,经阴道给药比较有利。

  以教材大纲知识点为指导,精作试题,让你备考复习做题一步到位,提高复习效率

  【焚题库】药学考试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考生+考前模拟试题】

  在线题库,网校课程辅导资料获取,考试交流可以加入卫生资格考试交流群:1101346508卫生资格考试有专门老师为你解答。

模拟考场

药学章节练习

历年真题

每日一练

免费模拟考场在线测试

章节针对练习专项突破

每真题练习实战演练

每天10道最新试题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纠错评论责编:zlq91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