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测
一、血液常规检查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检测
⑴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增多
|
血红蛋白正常值 |
血红蛋白增多 |
红细胞计数正常值 |
红细胞计数增多 |
成年男性 |
120~160g/L |
>170g/L |
(4.0~5.5)×12 |
>6.0×12 |
成年女性 |
110~150 |
>160 |
3.5~5.0 |
>5.5 |
⑵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减少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15岁以下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减少。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慢性肺心病。
2、白细胞的检测
⑴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成人(4~10),新生儿15~20,6个月至2岁(11~12)。
细胞类型 |
绝对值 |
百分数(%) |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
0.04~0.5 |
0~5 |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
2~7 |
50~70 |
嗜酸性粒细胞 |
0.05~0.5 |
0.5~5 |
嗜碱性粒细胞 |
0~0.1 |
0~1 |
淋巴细胞 |
0.8~4 |
20~40 |
单核细胞 |
0.12~0.8 |
3~8 |
红细胞 |
成年男性(4.0~5.5),女性(3.5~5.0) |
-- |
网织红细胞 |
24~84 |
0.5~1.5 |
血小板 |
100~300 |
-- |
⑵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注意:①急性铅中毒时中心粒细胞增多,慢性铅中毒时中性粒细胞减少。
②细菌感染时一般为中性粒细胞增多,但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棒状小体见于急粒、急淋白血病无棒状小体。
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注意:外周血计数减少无临床意义或意义不大: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减少。
3、血小板的检测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低于100为血小板减少,高于400为血小板增多。
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晚期。
血小板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TTP、DIC、SLE、恶性淋巴瘤、风疹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征)、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血浆)。
⑵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白血病。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
⑶外周血小板形态:巨大血小板见于ITP、粒细胞白血病、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旺盛的疾病。
2、骨髓细胞学检查
⑴骨髓增生程度
|
增生极度活跃 |
增生明显活跃 |
增生活跃 |
增生低下 |
增生明显低下 |
含义 |
有核细胞数量↑↑ |
有核细胞数量↑ |
有核细胞中等量 |
有核细胞数量↓ |
有核细胞数量↓↓ |
有核:成熟C |
1:1 |
1:10 |
1:20 |
1:50 |
1:200 |
有核/全部C |
>50% |
>10% |
1~10% |
0.5~1% |
<0.5% |
临床意义 |
骨髓造血功能亢进 |
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骨髓造血功能正常 |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
常见疾病 |
各型白血病 慢粒白血病 |
各型白血病 增生性贫血 |
正常骨髓象 各种贫血 |
慢性再障 粒细胞减少症 |
急性再障 骨髓坏死 |
⑺巨核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增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
巨核细胞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急性感染、中毒、放射病等。
3、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⑴常用染色方法
|
酶别称/简称 |
主要临床意义 |
过氧化物染色 |
POX |
急粒强阳性,急淋阴性,急单阴性或弱阳性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
NAP |
急粒、慢粒NAP↓、急淋NAP↑,急单正常 |
糖原染色 |
PAS反应 |
急粒阴性或弱阳性,急淋阳性,急单多强阳性 |
非特异性酯酶 |
NAE |
急粒阴性或弱阳性,急淋阳性,急单多阳性 |
铁染色 |
-- |
缺铁性贫血阴性,非缺铁性贫血阳性 |
⑵几种常见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
急淋 |
急单 |
急粒 |
红白血病 |
POX |
- |
-~+ |
+~+++ |
视合并的白血病而定 |
NAE |
- |
++~+++ |
-~++ |
同上 |
NaF |
- |
能被NaF抑制 |
不能被NaF抑制 |
同上 |
NAP |
增加 |
正常或增加 |
减少 |
同上 |
PAS |
+ 粗颗粒状或块状 |
-或+,弥散性淡红色或细颗粒状 |
-或+,弥散性淡红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