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胃部肿瘤,不论良性或恶性,大多源于上皮。在恶性肿瘤中,95%是腺癌,即通常所称胃癌(gastric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癌肿,在我国发病率颇高。其流行情况,一般北方比南方高。
胃癌的发病情况,在不同人种中、不同地区间、和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有明显的差异。
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多属中老年,青少年较少;大致在40~60岁间。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乳品和蛋白质,可降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但多吃霉粮、霉制食品、咸菜、烟薰及腌制鱼肉、以及过多摄入食盐,可增加发生胃癌的危险性。
硝酸盐可在胃内被细菌的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的亚硝胺。细菌可伴随部分腐败的不新鲜食物进入胃内。慢性胃炎或胃部分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低而有细菌大量繁殖。老年人因胃酸分泌腺的萎缩也常发生胃酸分泌低而利于细菌的生长。正常人胃内细菌少于103/ml在上述情况下细菌可增殖至106/ml 以上,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致癌物质长期作用于胃粘膜可致癌变。
胃镜检查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粘膜可被肠型粘膜所替代,即胃粘膜的肠化。肠化有小肠型和大肠型。大肠型又称不完全肠化,假定其酶系统不健全而使吸收的致癌物质在局部累积、导致细胞的不典型增生而发生突变成癌。近年研究认为H.pylori可能参与胃癌发病。
遗传素质对胃癌的发病也有作用。
五种病变易演变成胃癌;称癌前病变: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与不典型增生;②胃息肉,增生型者不发生癌,但腺瘤型者则能,广基腺瘤型息肉>2cm 者易癌变;③残胃炎,特别是行毕Ⅱ式胃切除术后者,癌变常在术后15年以上才发生;④恶性贫血胃体有显著萎缩者;⑤少数胃溃疡患者。
(二)病理胃腺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贲门、胃体、全胃或大部分胃。可分为早期和进展期。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重要考点)。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粘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已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者称晚期。
1.早期胃癌这类胃癌主要由胃镜发现。
2.进展期癌临床上常见:①息肉型,肿瘤向胃腔内生长,不多见;②溃疡型,单个或多个,边缘隆起,与粘膜分界清晰,常见;③溃疡浸润型,隆起而有结节的边缘向四周浸润,与正常粘膜无清晰的分界,常见;④弥漫浸润型,癌肿发生于粘膜表层之下向四周浸润扩散,伴纤维组织增生,少见;如主要在胃窦,可造成狭窄,如累及整个胃,则使胃变成一固定而不能扩张的小胃,称皮革状胃(Linitisplastica)。
3.组织病理学按腺体形成程度和粘液分泌能力,可分为分化良好、分化中等和分化差的组织学类型。①管状腺癌,分化良好,如向胃腔呈乳突状,称乳突状腺癌。 ②粘液腺癌,一般分化好,如所分泌粘液在间质大量积聚,称胶质癌;如果癌细胞含大量粘液而把细胞核挤在一边,称印戒细胞癌。③髓质癌,癌细胞堆集成索条状或块状,腺管少,一般分化差。④弥散型癌,癌细胞呈弥散分布,不含粘液也不聚集成团块,分化极差。
按肿瘤起源,分成肠型和弥散型。肠型源于肠腺化生,肿瘤含管状腺体;弥散型源于粘膜上皮细胞,与肠腺化生无关,无腺体结构,呈散在分布。
4.转移胃癌有四种扩散形式:①直接蔓延扩散至相邻器官。②淋巴转移,先及局部继而远处淋巴结,最常见。胃的淋巴系统与左锁骨上淋巴结相连接,发生此种转移时称Virchow淋巴结(重要名词解释)。③血行播散,常见于肝,其次可累及腹膜、肺及肾上腺,也可累及卵巢、骨髓及皮肤,少见。④腹腔内种植,癌细胞从浆膜层脱落入腹腔,移植于肠壁和盆腔,多见的有在直肠周围形成一结节性架板样肿块(Blumer's shelf),如移植于卵巢,称Krukenberg肿瘤(重要名词解释)。
(三)临床表现1.症状早期胃癌无症状。进展期胃癌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上腹痛,常同时有胃纳差,食无味,体重减轻。腹痛可急可缓,开始可仅上腹饱胀不适,餐后更甚,继之有隐痛不适,偶呈节律性溃疡样胃痛,最后疼持续而不能缓解。这些症状多见于小弯溃疡型癌肿。患者常有易饱感和软弱无力。易饱感是指患者虽感饥饿,但稍一进食即感饱胀不适,是胃壁受累的表现,皮革状胃时这种症状很突出。
发生并发症或转移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贲门癌累及食管下端时可出现咽下困难。胃窦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有恶心呕吐。溃疡型癌有出血时可引起黑粪甚至呕血。如转移至肺并累及胸膜产生积液时可有咳嗽和呼吸困难。转移至肝及腹膜而产生腹水时则有腹胀不适。剧烈而持续性上腹痛放射至背部时表示肿瘤已穿透入胰腺。
2.体征主要有腹部肿块,多在上腹部偏右相当于胃窦处,呈坚实可移动的结节状肿块,有压痛。胃体肿瘤有时可触及,但在贲门者则不能扪到。肝可因转移而肿大并可扪到坚实结节。腹膜有转移时可发生腹水,有移动性浊音。有远处淋巴结转移时可在左锁骨上内侧摸到Virchow结,质硬而不能移动。肛门指检在直肠膀胱间凹陷可摸到一架板样肿块。在脐孔处也可扪到坚硬结节。并发Krukenberg瘤时阴道指检可扪到两侧卵巢肿大,常伴阴道出血。
伴癌综合征包括:①反复发作性血栓性静脉炎(Trousseau征);②黑棘皮病,皮肤皱纟羽白有色素沉着,尤其在两腋;③皮肌炎。
(四)实验室检查1.有缺铁性贫血,是长期失血所致。如有恶性贫血,可见巨幼细胞性贫血。
2.粪隐血试验常持续阳性,检测方便,有辅助诊断的意义。
3.胃液分析已不列为常规,虽进展期患者可以无胃酸或呈低胃酸分泌。低胃酸分泌患者与正常人多有重迭。
4.对胃癌抗原的检测。
(五)X线钡餐检查应用气钡双重对比法、压迫法和低张造影技术,采用高密度钡粉,能清楚地显示粘膜的精细结构,有利于发现微小的病变。早期胃癌可表现为局限性浅洼的充盈缺损(Ⅰ,Ⅱa),基底广,表面呈颗粒状;或呈现一龛影(Ⅱc,Ⅲ),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向其集中的粘膜纹有中断、变形或融合现象;或粘膜有灶性积钡、胃小区模糊不清等现象。进展期胃癌的X线表现比较明确,凸入胃腔的肿块,表现为较大而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溃疡型癌主要发生在肿块之上,故其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直径常大于2.5cm,边缘不整齐,可示半月征在正视位,龛影周围因癌性浸润而使边缘不整齐,并为一圆形较透明带所环绕,称环堤征,邻近粘膜僵直,失蠕动,无皱襞聚合或见皱襞中断。胃壁僵直失去蠕动能力是浸润型癌的X线特点。浸润广泛仅累及胃窦时,则胃窦狭窄、固定、呈漏斗状;如累及全胃,则呈固定、腔小无蠕动的皮革状胃。胃癌必须与胃淋巴瘤相鉴别。胃淋巴瘤的特点是,病变常广泛累及胃及十二指肠,X线示粗大皱襞伴多发性息肉样充盈缺损和多发性浅龛影。
(六)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结合粘膜活检,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手段。活检标本必须采7块以上。对早期胃癌,胃镜是最好的诊断办法。镜下早癌可呈现为一片变色的粘膜,或局部粘膜呈颗粒状粗糙不平,或呈现轻度隆起或凹陷,或有僵直感,不柔软。镜下应估计癌肿大小,小于lcm者称小胃癌,小于0.5cm者称微小胃癌。(概念要清楚)。
早期胃癌按日本学者可分以下各型:
I型(息肉样型)病变隆起呈小息肉状,基宽无蒂,常大于2cm。
Ⅱ型(浅表型)分3种亚型。
Ⅱa型(隆起浅表型),病变稍高出粘膜面,高度不超过0.5cm,面积小,表面平整
Ⅱb型(平坦浅表型),病变与粘膜等平,但表面粗糙呈细颗粒状。
Ⅱc型(浅表凹陷型),最常见;浅洼病变底面粗糙不平,可见聚合粘膜皱襞的中断或融合。
Ⅲ型(溃疡型)粘膜溃烂比Ⅱc者深,但不超过粘膜下层,周围聚合皱襞有中断、融合或变形成杵状。
进展型胃癌大多可从肉眼观察作出拟诊。肿瘤表现为凹凸不平、表面污秽的肿块,常见渗血及溃烂;或表现为不规则较大溃疡,其底部为秽苔所覆盖,可见渗血,溃疡边缘常呈结节状隆起,无聚合皱襞。
(七)诊断主要依赖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加活检。下列情况及早或定期进行胃部检查:①40岁以上患者特别是男性,近期内出现消化不良者,或突然出现呕血或黑粪者;②拟诊为良性溃疡,但五肽胃泌素刺激试验仍缺乏胃酸者;③已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定期随访;④胃溃疡经两个月治疗无效,X线检查显示溃疡反而增大者,应即行胃镜检查;⑤X线检查发现胃息肉大于2cm者,应作胃镜检查;⑥胃切除术后15年以上,定期随访。
溃疡型胃癌需与良性胃溃疡相区别,见本章良恶性溃疡鉴别表1-1,重要考点。
(八)并发症
1.出血可发生大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偶为首发症状。
2.幽门或贲门梗阻决定于胃癌的部位。
3.穿孔比良性溃疡少见,多发生于幽门前区的溃疡型癌。
(九)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取决于胃癌的病期、癌肿侵袭深度和扩散范围。对早期胃癌,胃部分切除术属首选,如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同时加以清扫,仍有良好效果。对进展期患者,如未发现有远处转移,应尽可能手术切除,有些须作扩大根治手术。对已有远处转移者,一般不作胃切除,仅作姑息手术(如胃造瘘术、胃—空肠吻合术)以保证消化道通畅和改善营养。
2.化学治疗抗癌药物常用以辅助手术治疗,在术前、术中及术后使用,以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杀伤残存的癌细胞,从而提高手术效果。一般早期癌术后不给化疗,中晚期癌能被手术切除者必须给予化疗,按情况单一给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或喃氟啶或采用联合化疗。
凡未作根治性切除的病人或不能施行手术者,可试用联合化疗。胃肠道肿瘤对化疗的效应差,胃癌相对而言比其他肿癌要好些。常用的化疗剂有5?Fu、MMC、阿霉素(adri—amycin,ADM)、亚硝脲类(CCNU,MeCCNU)、和顺铂(cisplatine,Cis?PPD)。
3.其他疗法高能量静脉营养疗法亦常用作辅助治疗,术前及术后应用可提高病人体质,使更能耐受手术和化疗。可用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BCG);左旋咪唑、
对早癌还有用电灼、激光、或微波作局部灼除、或在内镜下作剥离活检切除者(癌灶处粘膜下注生理盐水使病灶与肌层隔开上浮,然后电灼)。可靠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