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资格考试

导航

《中秋月》【宋】苏轼

来源 :华课网校 2024-06-21 18:34:35

《中秋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在中秋之夜仰望天空,感叹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文章开头,苏轼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祥和,他说“仲秋之夜,气清月朗,天高地迥,觉人心悦诚服。”他随后提到了自己的心境,说“余自觉心澄明而神清,有非物质之感。”这里的“非物质之感”指的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感受,是苏轼在宁静的夜晚中所体验到的一种精神境界。

随后,苏轼开始描绘月亮的美丽。他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膝之东陵老人之言,或取杨枝之新潭童子之语,或吾庐之子猷之请,或《庐山谣》、《青玉案》之流,皆以月为魄。”这里的“魄”指的是文学作品的主旨或灵魂。苏轼认为,月亮是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源泉,是文学作品的主题和灵魂。

最后,苏轼谈到了月亮的神秘之处。他说:“月有阴晴圆缺,此其常也。而随其变易,皎洁则为天心,曈曨然则为天脏,潦草则为天癸,纷纭则为天瑞。”苏轼认为,月亮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神秘的现象之一,它像是天空中的神秘符号,传递着天地之间的信息和能量。

通过《中秋月》这篇文章,苏轼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觉和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信仰。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美文,更是一篇象征着人类对自然和文学的探索和敬畏的经典之作。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