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初级中药士/中药师/主管中药师 >> 初级中药师 >> 考试辅导 >> 2019年初级中药师考点:动物类中药

2019年初级中药师考试专业知识考点:动物类中药

来源:考试网    2018-10-09   【

动物类中药

  细目一 动物类中药的概述

  要点一 药用动物的分类

  按药用部位分类:

  1.动物的干燥全体:如水蛭、全蝎、蜈蚣、斑蝥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蚯蚓、蛤蚧、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等。

  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角类(羚羊角)、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骨类(豹骨)、贝壳类(石决明)、脏器类(鸡内金)等。

  4.动物的生理产物:如分泌物(麝香)、排泄物(五灵脂)、生理产物(蝉蜕)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牛黄、马宝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

  细目二 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要点一 性状鉴别

  性状鉴定是使用最多的方法。特别要注意,气:如麝香的特异香气;味:如蜂蜜的纯正甜味,熊胆味苦回甜有清凉感等。此外,一些传统经验鉴别方法仍是鉴定动物类中药的有效而重要的手段。

  手试法:如毛壳麝香手捏有弹性;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水试法:如蛤蟆油以水浸泡可膨胀10~15倍,而伪品在7倍以下;熊胆仁投于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沉而不扩散;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火试法:如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

  要点二 显微鉴别

  对于动物类中药,尤其是贵重或破碎的药材,除性状鉴别外,常应用显微特征鉴别其真伪。在进行显微鉴别时,常需根据不同的鉴别对象,制作显微片,包括粉末片、动物的组织切片和磨片(贝壳类、角类、骨类、珍珠等)等。

  要点三 理化鉴别

  1.薄层色谱法在动物类中药的真实性鉴别中应用亦十分广泛,如熊胆、牛黄、蟾酥、斑蝥等的鉴别。

  2.动物类中药食有大量的蛋岛质及其水解产物,主要包括 氨基酸、动物肽毒、酶及糖蛋白等,许多都是动物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利用各种动物所含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采用凝胶电泳系列技术;可成功地将动物药材与类似品、伪品区别开来,如不同来源的蛇类、胶类、角类、海马类、海龙类中药的电泳图谱彼此存在显著差异,可根据谱带的位置、数目、着色程度将其鉴别开来。

  3.用红外光谱法对54种动物药进行的鉴别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动物药材鉴别特征明显,稳定性、重现性均好。

  4.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熊胆等多种动物胆汁进行鉴别。发现也存在差异。

  5.示差热分析技术成功地鉴别了天然牛黄和人工牛黄,鳖甲、龟甲与其伪品,迅猛发展的分子生物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动物类中药的鉴定中,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已被用于龟甲、鳖甲、蛇类中药等的鉴定。

  细目三 常用动物类中药

  1.地龙

  【来源】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

  【主产地】广地龙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沪地龙主产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野生或人工养殖均有。

  【性状鉴别】

  1.广地龙:①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②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③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④雄性生殖孔在第18节腹侧,受精囊孔2对,位于7/8~8/9节间。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⑤气腥,味微咸。

  2.沪地龙:①较小,长8~15cm,宽0.5~1.5cm。②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③受精囊孔3对,在6/7~8/9节间,第14~16节为生殖带,较光亮。④第18节有一对雄生殖孔。通俗环毛蚓的雄交配腔能全部翻出,呈花菜状或阴茎状。威廉环毛蚓的雄交配腔孔呈纵向裂缝状。栉盲环毛蚓的雄生殖孔内侧有1或多个小乳突。

  【成分】主含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脂肪酸。

  2.珍珠

  【来源】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贝壳内外套膜受刺激所产生的分泌物层叠而成的颗粒状物。前者所产珍珠称海水珍珠,后二者所产珍珠称淡水珍珠。

  【性状鉴别】呈类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或棒形。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平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地坚硬,破碎面可见层纹。无臭,味淡。

  3.牡蛎

  【来源】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性状鉴别】

  1.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右壳较平如盖,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两侧无小齿。左壳凹陷很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

  2.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面凹下基盒状,铰合面小。

  3.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较左壳小,右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内面白色,边缘有时淡紫色。左壳较右壳坚硬,厚大。

  4.全蝎

  【来源】为节肢动物门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河南、山东等地。产河南者称“南全蝎”,产山东者称“东全蝎”。

  【性状鉴别】头胸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成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肢,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七节色较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质脆,易断。气微腥,味咸。

  5.斑蝥

  【来源】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

  1.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 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腹部呈环节状,有黑色绒毛。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有毒,不宜口尝。

  2.黄黑小斑蝥:体型较小,长1~1.5cm。

  【成分】主含斑蝥素。斑蝥素是抗癌有效成分,治疗原发性肝癌、病毒性肝炎、鼻炎等均有显著效果。

  6.蟾酥

  【来源】为蟾蜍科动物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而成。

  【性状鉴别】

  (1)团蟾酥:呈扁圆形团块或饼状,直径3~12cm,厚约0.5~1cm,每块重60g~100g。似象棋子或围棋子状的又称为“棋子酥”。表面平滑,棕褐色、红棕色或紫黑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厦棕褐色或红棕色,角质状,微有光泽。气微腥, 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舌感,粉末嗅之作嚏。

  (2)片蟾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厚约2mm,一面较粗糙,另面较光滑;涂于箬竹叶上的,一面可见叶脉的纵条纹。质脆,易折断, 断面红棕色,半透明。余同团蟾酥。

  7.蛤蚧

  【来源】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蛤蚧主产于广西,云南、广东等省亦产,广西、江苏等地已大量人工养殖。进口品产于越南、泰国、束埔寨、印度尼西亚。

  【性状鉴别】全体呈扁片状, 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1/3,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4cm。头稍扁,略呈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口内有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腹背部呈椭圆形。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或橙红色斑点)散在。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的细鳞。质坚韧。气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粉末:淡黄色或淡灰黄色。①鳞片近无色或淡灰绿色,表面可见半圆形或类圆形隆起,略作覆瓦状排列,布有极细的小颗粒,有的可见圆形孔洞。②皮肤碎片淡黄色或黄色,表面观细胞界线不清楚,布有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常聚集成星芒状。③横纹肌纤维较多,多碎裂。侧面观细密横纹明暗相间,横纹呈平行的波峰状,有的纹理不清晰;横断面常呈三角形,类圆形、类方形。④骨碎片呈不规则碎块,表面有细小裂隙状或针孔状孔隙;骨陷窝呈裂隙状,长条形,多以同方向排列,边缘骨小管隐约可见。

  8.金钱白花蛇

  【来源】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广东、江西等地有养殖。

  【性状鉴别】①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②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③背部黑色或赤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④气微腥,味微咸。

  9.蕲蛇

  【来源】为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状鉴别】①呈圆盘形,盘径17~34cm,体长可达2m。②头在中央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③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块,其“V”形的顶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 ④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⑤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⑥气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鳞片呈深棕色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乳突呈类三角形、类卵形或不规则形,内含颗粒状色素。

  10.乌梢蛇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

  【性状鉴别】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 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鳞片呈黄棕色,具纵直条纹,条纹间距 13.7~27.4μm,沿鳞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列,内含色素斑。

  11.麝香

  【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主产于西藏、四川、云南等地。四川省马尔康、都江堰市,陕西省镇平、安徽省佛子岭等养麝场均已进行家养繁殖。

  【采收加工】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捕获后,立即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麝香仁”。饲养三龄以上的麝定期用特制掏针从囊孔掏取香囊中分泌物,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即得麝香仁。

  【性状鉴别】

  1.毛壳麝香: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微突起,皮革质,棕褐色,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

  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质较柔软,有特异香气。

  2.麝香仁:野生者质柔,油润,疏松;其中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者呈颗粒状、短条状或不规则的团块;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显微鉴别】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用水合氯醛液装片观察,呈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由许多不定形颗粒状物集成,半透明或透明。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组织。

  【成分】①大环酮类化合物: 主为麝香酮,具特异强烈香气,为主要活性成分,少量降麝香酮,3-甲基环十三酮、环十四酮等。②蛋白质和多肽:总氮量为9.15%,分子量为1000左右的肽类(MP)有强的抗炎活性,分子量为5000~6000的多肽,其抗炎活性是氢化可的松的20倍。③15种氨基酸,其中主为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和天门冬氨酸。④生物碱类化合物:麝香吡啶,羟基麝香吡啶A,羟基麝香吡啶B等。⑤甾体化合物:总雄性激素0.24%~0.94%,如雄性酮,表雄酮等多种雄甾烷衍生物等。

  12.鹿茸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

  【性状鉴别】

  1.花鹿茸:锯茸:呈圆柱状分枝,具 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①外皮红棕色或棕色,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皮茸紧贴。锯口面黄白色,中部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体轻。气微腥,味微咸。②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略呈弓形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的小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锯门外围多已骨化;体稍重。

  二茬茸(再生茸)和头茬茸近似,但主枝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

  2.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者习称“三岔”,4个者习称“四岔”。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13.牛黄

  【来源】为牛科动物牛的干燥胆结石。

  【性状鉴别】

  1.蛋黄:多呈卵形、类球形、四面体形或三角形,大小不一,直径0.6~3.3(4.5)cm。表面黄红色或棕黄色,细腻而稍有光泽,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离,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

  气清香,味苦而后甜,有清香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2.管黄:呈管状,长约 3cm,直径1~1.5cm,或为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红棕或黄棕色,有的呈棕褐色,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的中空。

  【成分】①胆色素, 以胆红素(bilirubin)为主,以及胆红素钙、胆红素酯等结合型胆红素,胆绿素。②胆汁酸类,包括胆酸(cholicacid)、去氧胆酸(deoxycholiccaid)、 鹅去氧胆酸、胆石酸及牛磺胆酸、牛磺去氧胆酸、甘氨胆酸、甘氨去氧胆酸等。2种酸性肽类成分,平滑肌收缩物质SMC-S和SMC-F。尚含胆固醇、卵磷脂、粘蛋白、类胡萝卜素、牛磺酸及丙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等。

  14.羚羊角

  【来源】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雄兽的角。

  【性状鉴别】①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40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②嫩枝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③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中部以上多里半环,间距约 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合把”。

  ④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 “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1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⑤气无,味淡。

  练习题

  A型题

  药材广地龙的原动物来源是( )

  A.通俗环毛蚓

  B.威廉环毛蚓

  C.参环毛蚓

  D.栉盲环毛蚓

  E.缟蚯蚓

  【正确答案】C

纠错评论责编:zlq91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