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初级中药士/中药师/主管中药师 >> 初级中药师 >> 考试辅导 >> 2018年初级中药师《中医基础》辅导讲义(6)

2018年初级中药师《中医基础》辅导讲义(6)

来源:考试网    2017-09-14   【

第六单元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组织器官。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不是饮食消化排泄的通道,而且又贮藏精气,与脏的功能特点相似,所以《素问》说:“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一、脑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说:“脑为髓海。”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精神活动和主感觉运动。

(一)脑的主要功能

1.主精神活动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到脑的结果。如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称“脑为元神之府”;清代汪昂认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此即说明脑具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功能。

2.主感觉运动

脑与人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视、听、嗅等感觉和舌的语言运动皆归于脑。这是因为耳、目、鼻等都居于头部,都需依赖脑髓之濡养,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正如王清任所说:“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日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

(二)脑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故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其中把人的神志活动分为五种不同的表现,即神、魂、魄、意、志,而这五者又分别归属于五脏,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如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其中与心、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主神明,主管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气、生髓,充养于脑。

二、髓

(一)髓的概念

髓是分布于骨骼腔内的精微物质。由于髓在人体的分布部位不同,名称亦异。藏于骨骼内者为骨髓,藏于脊柱内者为脊髓,藏于颅内者为脑髓。

(二)髓的主要功能

髓为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并由后天之精不断地充养,故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髓的主要功能为: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

1.充养脑髓

脑为髓之海,髓充脑健,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智力发达。若肾精不足,精不生髓,脑髓不足,在小儿可见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在成人可见神疲倦怠、眩晕耳鸣、智力减退等症。故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2.滋养骨骼

骨髓位于骨腔之中。精能生髓,髓能养骨。肾精充足,骨髓充盈,骨骼得养,则生长发育正常,骨骼坚强有力,不易折损。若肾精亏虚,骨髓不充,骨骼失养,在小儿则骨骼生长发育迟缓,可见囟门迟闭、骨质萎软,牙齿稀疏等症;在成人则可见腰膝酸软、行走无力,甚或骨质疏松易折。

3.化生血液

精与血可以互生,精可生髓,髓可化血。在治疗某些血虚证时,常加入一些填补肾精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三、骨

(一)骨的概念

骨,即骨骼。骨中有腔隙而藏髓,故说“骨者髓之府”。

(二)骨的主要功能

1.贮藏骨髓

骨为髓府,骨髓由肾精化生而藏于骨中,并能充养骨骼。骨髓充盈,则骨骼生长发育正常,坚强有力。骨骼损伤,无以保护骨髓,亦可导致髓的病变。

2.支撑形体

骨骼为人体的支架,具有支撑形体,负荷体重,保护内脏的功能。若精亏髓虚骨弱,骨骼有病,支撑无力,则可见不能久立久行,或行则振摇等症。

3.主司运动

骨骼通过肌肉、韧带等组织连结成关节,主司肢体运动。在机体的屈伸或旋转等运动程中,骨及由骨连接而成的关节起着决定性作用。若骨骼有病,则可见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症。

四、脉

(一)脉的概念

脉,又称脉管、脉道、血脉、血府、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路。

(二)脉的主要功能

1.运行气血

脉为血之府,能约束气血循其一定管道和方向运行,并将气血输送到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若脉不能约束气血或脉道损伤,则会导致出血;脉道不利,则使血行迟缓或瘀阻,久之可致局部组织缺乏气血营养而坏死。

2.传递信息

血脉纵横交错,把人体各脏腑组织联络在一起,构成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又由于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而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都是以脉内运行的气血为物质基础。因此脉搏不仅反映心、血、脉的机能状态,也能传递全身脏腑组织的各种信息,故通过切脉可以推断人体气血的盈亏、脏腑功能的盛衰、病变所在的部位、疾病的进退预后等,因此切脉是获取疾病信息的独特而重要的方法。

五、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

(一)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1.主月经

月经,又称月信、月事、月水,女子性成熟(天癸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子宫发生周期性变化,约1月(28天)周期性排血一次,即月经开始来潮,约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脉气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是产生月经的场所。“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具有促进性腺发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应。因此,在“天癸”的促发下,女子生殖器官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

2.主孕育胎儿

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女子发育成熟之后,月经应时来潮,经后便要排卵,因而有受孕生殖的能力。此时,两性交媾,两精相合,便形成胎孕。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血气皆下注于冲任,到达胞宫以养胎,培养胎儿以致成熟而分娩。

(二)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肾中精气“天癸”的作用’

“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具有促进性腺发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应。因此,在“天癸”的促发下,女子生殖器官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好条件。

2.女子胞与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其盛衰受着“天癸”的调节。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血海”之称。任主胞胎,能调节全身的阴经,称为“阴脉之海”。十二经脉气血充盈,溢入冲、任二脉,经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胞宫,平时发生月经,孕时养育胎儿。

3.女子胞与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三脏对于全身血液的化生和运行均有调节作用。而月经的来潮以及孕育胎儿,均离不开气血的充盈和血液的调节。因此,女子胞的功能与心、肝、脾三脏的生理功能也有关。

总之,女子胞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生理功能,与心、肝、脾、肾和冲、任二脉的关系最为密切。

学员注意:“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统一放在这里一块讲解,以便横向联系,加强学习效果。

附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的生理病理联系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血液正常的循环,营养于周身,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的生理功能,所以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临床上,无论是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导致血行失常,出现胸闷、心悸,甚则唇舌青紫等血瘀之证。反之,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等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出现咳嗽、气喘等肺气上逆的病理表现。

(二)心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密切关系。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在病理上,如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导致血液妄行,均可引起血虚而心无所主。以上种种,皆可形成以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为主要见症的“心脾两虚”之病理变化。

(三)心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而肝不藏血,心无所主,则血液运行必致失常。正是由于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关,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亦常常同时出现。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由于情志所伤,多化火伤阴,因而在临床上心肝阴虚、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

(四)心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阴阳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调,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济”。

(五)肺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肺与脾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机体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所吸入的清气和脾的运化功能所化生的水谷精气,这两者是组成宗气的主要物质基础。津液的输布代谢,主要与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有关,二者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转输津液于肺,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也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例如脾气虚损时,常可导致肺气不足;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肺病日久,也可影响到脾,而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或使脾气虚弱,从而出现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甚则水肿等病理表现。

(六)肺与肝的生理病理联系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证,称之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亦可影响及肝,使肝之疏泄不利,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七)肺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致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出现喘咳而不得平卧。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盛,肺吸入之清气方能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或肺气久虚而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虚与肺阴虚亦可互相损及而同时并见,出现颧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八)肝与脾的生理病理联系

肝与脾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对的运化功能的影响。其次,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亦有密切的关系。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另外,脾运健旺,生血有源,且血不逸出脉外,则肝有所藏。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九)肝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血和精之间以及阴液之间的相互滋生的关系。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肝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生精,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也称之为“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和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关系极为密切。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如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虚,而致虚火内生。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十)脾与肾的生理病理联系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之本的相互促进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因此,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之间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关系,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进而也可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之病证。

附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属络,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联系

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热赤、尿痛等症。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二)肺与大肠的生理病理联系

肺与大肠亦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产生胸满,喘咳等症。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而肠燥,可见大便干结或便秘。

(三)脾与胃的生理病理联系

脾与胃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表现为:一是纳运相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两者纳运结合,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二是升降相因,脾主升,胃主降,两者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三是燥湿相济,胃为腑属阳,脾为脏属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故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通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四)肝与胆的生理病理联系

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反之,若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因此,肝与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

(五)肾与膀胱的生理病理联系

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小便排泄方面。人体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其浊者形成尿液,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又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

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膀胱开合有度;如肾气不足,气化失司,则影响膀胱的功能,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遗尿、尿频等症。老年人常见的小便失禁、多尿等,多为肾气衰弱所致。

纠错评论责编:lzy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