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临床检验技师 >> 免疫检验 >> 2019<临床检验初级检验技师考试>第二十三章

2019<临床检验初级检验技师考试>第二十三章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来源:考试网    2018-09-26   【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常在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分钟内即出现临床反应,其反应可发生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习惯上又称过敏反应。

  一、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变应原

  ①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青霉素。

  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

  ③食物变应原,如奶。

  2.抗体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型抗体称为变应素。

  IgE的产生依赖于Th2细胞受变应原刺激活化后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4刺激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特异性IgE。

  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可抑制Th2细胞分泌IL-4。因此,提高Th1细胞活性,减少IL-4的分泌,可降低IgE的产生,阻断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

  3.细胞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二)Ⅰ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

  1.致敏阶段

  当变应原首次进入机体后,可选择性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

  2.激发阶段

  处于致敏状态的机体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即与致敏靶细胞膜表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细胞内各种酶活化,钙离子内流,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3.效应阶段

  根据效应作用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Ⅰ型超敏反应分为早期相(速发相)反应和晚期相(迟发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通常在接触相同变应原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该种反应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引起。晚期相反应主要发生在变应原刺激后6~12小时,可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

  二、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全身超敏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局部性超敏反应

  1.呼吸道过敏反应

  2.消化道过敏反应

  3.皮肤过敏反应

  三、Ⅰ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一)皮肤试验

  1.Ⅰ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原理

  当变应原通过皮肤挑刺、划痕、皮内注射等方法进入致敏者皮肤,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IgE高变区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及瘙痒,数小时后消失。若出现此现象者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过敏;未出现红晕、红斑、风团及瘙痒者为阴性,即对该变应原不过敏。

  2.皮内试验方法

  (1)Ⅰ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

  皮肤消毒后,用注射器将变应原提取液注入皮内。一般多选择受试者前臂内侧为注射部位,操作时应注意勿使注入部位出血或将液体注入皮下。并于注射后15~25分钟观察结果。Ⅰ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的阳性结果以风团为主。

  (2)挑刺试验(prick test):也称点刺试验

  主要用于检测Ⅰ型超敏反应。试验时将抗原和对照液滴于受试者前臂内侧皮肤上,然后在该处用针尖透过抗原液滴,与皮肤呈45°角进针点刺,以不出血为度,1分钟后拭去抗原液,15分钟后观察结果。Ⅰ型超敏反应挑刺试验的阳性结果以红晕为主。

  3.临床意义

  (1)寻找变应原

  (2)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

  (二)血清总IgE检测

  1.测定方法

  (1)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

  (2)酶联免疫吸附法

  2.临床意义

  IgE升高常见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发性皮炎、湿疹、药物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霉病、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和IgE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三)特异性IgE检测

  1.测定方法

  (1)放射免疫技术

  (2)免疫印迹测定法

  2.临床意义

  特异性IgE的增高对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特异性IgE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影响因素少,其结果与变应原皮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之间符合率高达80%左右,但不能完全代替后两种试验,因后两种试验更能反映机体的整体情况。

纠错评论责编:zlq915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