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外科主治医师 >> 考试辅导 >> 2019普通外科主治医师考点:周围血管疾病

2019普通外科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考点:周围血管疾病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来源:考试网    2018-09-17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主要侵袭下肢中小动脉, 由远端向近端发展。

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一)病因与病理

1.病因

外来因素:吸烟(主要环节)、寒冷、外伤、感染;

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男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

2.病理

主要侵袭周围中小动、静脉,通常起于动脉,多位于下肢。病变血管呈节段性分布。

活动期:血管全层非化脓性炎症,血栓形成,血管闭塞。

后期:炎症消退,血栓机化,周围纤维组织增生。

神经、血管、肌肉:缺血性变化。

(二)临床表现和分期

周期性发作。

血管炎症和供血不足——疼痛,感觉和皮色改变,游走性浅静脉炎;

病变及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营养缺乏,坏疽和溃疡。

按肢体缺血程度分为3期:

1.第一期(局部缺血期)

患肢麻木、发凉、轻度间歇性跛行,可反复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

查体:患肢皮温稍低,色泽较苍白,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功能性(痉挛)>器质性因素。

2.第二期(营养障碍期)

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明显,疼痛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夜间剧烈。

查体:患肢皮温显著降低,色泽苍白,或出现紫斑、潮红,小腿肌萎缩,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动脉已处于闭塞状态,以器质变化为主,掺杂一些功能性因素(即:器质性因素>功能性)。

肢体依靠侧支循环保持存活;

腰交感神经阻滞后——仍可出现皮温增高。

3.第三期(坏死期)

症状继续加重,患肢趾(指)端发黑、坏疽、溃疡形成,疼痛剧烈呈持续性。

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不能保证趾(指)存活。

(三)诊断

1.诊断要点

(1)青壮年男子,吸烟。

(2)肢体缺血表现。

(3)有游走性静脉炎病史。

(4)患肢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除吸烟外,无其他致动脉硬化的因素。

2.相关检查:

(1)一般检查:

①跛行距离和时间;

②肢体抬高实验(补充——Buerger试验):

患者平卧,下肢抬高45°,3分钟后观察足背皮肤色泽改变;然后让病人坐起,下肢垂于床旁。

若抬高后肤色苍白或蜡黄,下垂后为潮红或紫绀——阳性——供血不足;

③解张实验:

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后,患肢温度升高越明显,痉挛因素越多;

如温度没有明显变化,表示血管已闭塞。

④皮肤温度测定: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相差2℃以上。

⑤患肢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者不能触及

(2)特殊检查:

B超、肢体血流图、动脉造影——

表现:多发性、节段性肢体远端小动脉狭窄或闭塞,周围的侧支血管呈树根状。

(四)治疗原则

1.一般疗法:忌烟、保暖等。

2.药物:中医中药;前列腺素;扩血管药等。

3.高压氧。

4.手术

(1)交感神经切除术——第一、二期病人(痉挛因素超过闭塞因素)——目的:解除血管痉挛和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2)动脉重建术——动脉主干局段性闭塞,远侧动脉仍通畅。

(3)分期动脉转流术。

(4)截肢术——远侧肢体坏死,坏死界限清楚。

(5)游离血管蒂大网膜移植术。

纠错评论责编:qingqing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