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感染
【 诊断要点 】
1. 流行病学 沙门氏菌的传染方式因各种情况而异。饮食传染、医院内传染和生活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流行特征为:潜伏期短、突然发病、发病者常限于进食污染食物者、食物常是被同一传染源所污染、集体用膳单位常呈暴发流行、 多发生于夏秋季。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食入染菌食物后8~48小时发生胃肠炎症状。败血症与伤寒型约为1~2周。
(1) 胃肠炎型:即常见食物中毒,多为夏秋季节饮食污染引起集体发病,以鼠伤寒、肠炎沙门氏菌较常见。临床为一过性呕吐、水泻而致脱水。
(2) 肠炎型:以腹泻、腹痛为主,病程迁延,粘液性便。从粪便培养可得到病原证实。
(3) 痢疾型:多见年长儿童及成人,夏秋季节较多,发热,里急后重,脓血便,个别以中毒性痢疾表现,至病原培养才证实诊断。
(4) 败血症型:有不规则热或者弛张热,可伴有黄疸及肝功异常、或骨髓炎、体腔化脓性感染如脑膜炎、脓胸等。血培养或脓汁培养可证实,如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
(5) 伤寒型:以典型伤寒表现者只占极少数,如鼠伤寒在儿童可持续发热引起类似伤寒表现。
3. 实验室检查
(1) 免疫学检查:肥达反应对沙门氏菌感染诊断意义不大。
(2) 病原菌检查:粪便、血液及脓汁或骨髓穿刺液培养。肠炎型、胃肠炎型及痢疾型由粪培养阳性证实,而败血症及伤寒型则同时作血液或骨髓穿刺培养及药敏检测。
【 鉴别诊断 】
应与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霍乱、化学毒物或生物毒物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伤寒及副伤寒鉴别。
【 治疗原则 】
1. 一般治疗:胃肠炎型、肠炎型以酌情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为主。纠正或防止电解质紊乱、脱水或酸中毒。呕吐频繁、腹痛、腹泻严重者对症处理。
2. 抗菌药物治疗:对无并发症的胃肠炎型,不必应用抗菌药物。对老人、婴幼儿、营养不良、原有慢性疾病、肿瘤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则须用抗菌药物治疗,按药敏给药4~7日。对痢疾型可给予短程抗菌治疗。伤寒型及败血症型、婴儿及免疫功能缺陷者,应选用以下抗生素,肠内7~10日,肠外10~14日为一疗程。
(1) 喹诺酮类: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2) 三代头孢菌素: 对婴儿、孕妇则以头孢哌酮及头孢肟钠、头孢他啶较好。
(3) 其他:复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及其衍生物、氨基糖甙类及氯霉素,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 预 防 】
1. 一般预防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特别是夏季防止熟食污染。有关重点病房要特别防止鼠类、蟑螂及苍蝇的传播作用。产科、婴儿室、老年病房一旦发现患者要及时隔离并关闭病房,消毒污染环境。
2. 防止滥用抗生素。
更多卫生资格考试报名咨询,可以加入卫生资格考试交流QQ群:343986508 有专业的老师为你解答。
手机QQ扫码快速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