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 诊断要点 】
1. 流行病学资料
(1) 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南方可提前,东北可推后。由蚊虫叮咬传播。
(2) 患者大多为青少年,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近年来在成年人及老年人中发病相对增加。
2. 临床表现:潜伏期4~21日,一般为10~14日。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三期:
(1) 初热期:病初3日,起病急,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
(2) 极期:病程3~10日。
1) 高热。
2) 意识障碍。
3) 惊厥或抽搐。
4) 呼吸衰竭。
5) 颅内压升高征: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脉率减慢,婴儿前囟隆起。
6) 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3) 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缓解。重症患者可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如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等。
3.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WBC总数升高,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
(2) 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改变。
(3) 血清学检查:血清和CSF中特异性IgM抗体和(或)抗原阳性具有诊断意义。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双份血清抗体有4倍以上增长者有诊断价值。
(4) 病毒分离:可从早期病人血液、脑脊液或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 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中毒性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相鉴别。
【 治疗原则 】
1. 一般治疗
(1) 病室隔离:患者应隔离于有防蚊设备的病室内。
(2) 饮食与营养:足够的营养及水份,昏迷者可用鼻饲。
(3) 补液:补液量不宜过多,以防加重脑水肿。
(4)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测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观察精神、意识、瞳孔及四肢肌张力等变化。
(5) 加强口腔护理与皮肤护理,防止口腔感染、肺部感染及褥疮。
2. 对症治疗
(1) 高热的处理:设法将体温控制在38.5℃以下。
1) 物理降温。
2) 药物降温。
3) 肾上腺皮质激素。
(2) 惊厥的处理:适当应用镇静解痉剂,如安定、水合氯醛等,分析引起惊厥的原因,并予以相应处理。
(3) 颅内高压的处理: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脱水,还可应用速尿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4) 呼吸衰竭的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缺氧,早期应用呼吸兴奋剂,使用人工呼吸器。
(5) 防治继发感染:继发感染时,及时选用抗生素。
(6) 中医中药。
3. 抗病毒治疗:可试用干扰素、利巴韦林。
【 预 防 】
1.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
2. 防蚊和灭蚊:为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
3. 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主要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