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 诊断要点 】
1. 流行病学:终年散发,以夏秋为多,当地有本病发生,未曾正规服用过本病疫苗,病前2~3周内有与本病患者接触史者。
2. 临床表现:潜伏期5~14天(3~35)天。瘫痪型为本病之典型表现,可分以下各期:
(1) 前驱期:多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乏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或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持续1~4天。
(2) 瘫痪前期:可紧接前驱期后或有1~6天的短暂间歇,体温再度上升,持续3~5日,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颈、背、四肢肌痛,感觉过敏等。
(3) 瘫痪期:一般于起病后3~4天(2~10天)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不对称肢体瘫痪,无感觉障碍。
1) 脊髓型:主要为肢体或躯干肌弛缓性瘫痪。
2) 脑干型:出现脑神经麻痹,呼吸中枢或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的相应表现。
3) 脊髓脑干型:具有上述两型的特点。
4) 脑型:与病毒性脑炎非常类似,有高热,惊厥,昏迷等症状。
(4)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肢体大多以远端起逐渐恢复,腱反射也逐渐复常。最初3~6个月恢复较快,以后仍不断进步,但速度减慢,1~2年后仍不恢复成为后遗症。如足马蹄内翻或外翻,脊柱畸形等。
3. 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外观微浊,压力稍增,细胞数稍增(50~500/mm3)。病初以中性粒细胞较多,以后则以淋巴细胞为主。热退后白细胞迅速恢复正常而蛋白仍增高,呈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2) 周围血象:白细胞多数正常,在早期及继发感染时可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急性期血沉可增快。
(3) 特异性检查:
1) 病毒分离:起病后一周内,可从患者鼻咽部及粪便中检查出病毒,粪便可持续阳性2~3周或更长,可采用细胞培养或PCR法检测。
2) 血清学免疫学检查:可采用中和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病程中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 意义更大。近年来常用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可作出早期诊断。
【 鉴别诊断 】
前驱期应与上感、流感、肠胃炎等鉴别。瘫痪前期应与病毒脑、化脑、结脑及乙脑相鉴别。瘫痪期应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家族性周期性瘫痪、周围神经炎、引起轻瘫的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及假性瘫痪等疾病相鉴别。
【 治疗原则 】
1.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治疗:卧床休息及消化道隔离,至少到起病后40天, 避免劳累,给予充分的营养及水分;肌痛者可局部湿热敷,或口服可待因、止痛片,严重者用泼尼松等;
2. 瘫痪期治疗
(1) 呼吸障碍的处理:体位引流;加强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并采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给予呼吸兴奋剂。
(2) 肢体瘫痪:患肢安放在舒适的功能位置,防止受压与外伤;下肢伸直并顶靠在垂直平板上,防止趾端下垂或畸形。
3.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治疗
(1) 推拿、按摩、理疗。
(2) 功能锻炼。
(3) 药物疗法 如氢溴酸加兰他敏、地巴唑、新斯的明及维生素B1、B12等。
4. 其他:拔火罐、中药熏洗、外敷,或矫形手术。
【 预 防 】
1. 自动免疫:口服减毒活疫苗。
2. 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小儿剂量为0.2~0.5ml/kg。
3. 隔离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
4. 做好日常卫生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