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资讯
当前位置:卫生资格考试 >> 妇产科主治医师 >> 考试辅导 >>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异常分娩及异常产褥

妇产科主治医师考试资料:异常分娩及异常产褥

来源:考试网    2017-08-07   【

1、产力异常

临床表现特点

处理

子宫收缩乏力

协调性

l 宫缩有正常的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但收缩力弱,尤其缩复作用差,宫缩时宫腔内压低于15mmHg

l 宫颈不能如期扩张、胎先露不能如期下降,产程延长,甚至停滞。

l 潜伏期延长:潜伏期超过16h

l 活跃期延长:活跃期超过8小时

l 活跃期停滞:活跃期宫口停止扩张达2小时以上

l 第二产程延长:初产妇第二产程超过2小时;经产妇第二产程超过1小时

l 胎头下降延缓:宫颈扩张减速期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速度初产妇﹤1.0厘米/小时;经产妇﹤2.0厘米/小时

l 胎头下降停滞:减速期后胎头下降停止1小时以上

l 滞产:总产程超过24小时

l 寻找原因,有无头盆不称和胎位异常,估计能经阴道分娩者加强宫缩,否则及时剖宫产。

l 第一产程:

一般处理:消除紧张,补充水分和营养

加强宫缩:人工破膜、缩宫素、地西泮

l 第二产程:头盆相称,静滴缩宫素。伴胎儿窘迫S≥+3者产钳助产,否则行剖宫产

l 第三产程:胎肩娩出后可静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

不协调性

l 宫缩失去正常的对称性、节律性,极性倒置,宫缩强度下段强而上段弱。

l 调节子宫收缩,使其恢复正常节律性及极性

l 强镇静剂:哌替啶或吗啡肌注

l 伴胎儿窘迫征象及伴有头盆不称者禁用强镇静剂,而应尽早行剖宫产。

l 宫缩恢复为协调性之前禁用缩宫素

子宫收缩过强

协调性

l 子宫收缩具有节律性、对称性、极性,但收缩力过强。

l 产道无梗阻时,则表现为产程短暂,总产程﹤3小时为急产

l 若产道梗阻,可发生病理性缩复环或子宫破裂

l 应以预防为主

l 药物治疗:宫缩抑制剂(硫酸镁)、哌替啶肌注

l 分娩方式:

l 若宫缩缓解、胎心正常,可自然分娩或经阴道手术助产。

l 若宫缩不缓解,已出现胎儿窘迫征象或病理缩复环者,尽早行剖宫产。

l 若已胎死宫内,应先缓解宫缩,随后阴道助产处理死胎,以不损害母体为原则。

不协调性

l 子宫痉挛性狭窄环(constriction ring of uterus):子宫局部平滑肌呈痉挛性收缩形成环形狭窄,与病理性缩复环的区别是环不随宫缩上升,不是子宫破裂的先兆;第三产程常造成胎盘嵌顿

l 强直性子宫收缩(tetanic contraction of uterus) :子宫收缩失去节律性,呈强直性、持续性,若合并产道梗阻,可出现病理性缩复环、血尿等先兆子宫破裂征象。

2、正常的宫缩型态,宫缩频率是每3分钟一次,持续时间60秒,基准静止压在10mmHg以下,宫缩的强度约50mmHg。

宫腔压力:临床初期 25―30mmHg;第一产程末40―60mmHg;第二产程100―150mmHg

3、骨产道异常的临床分类及诊断标准

l 骨盆入口平面狭窄:以前后径狭窄为主

l 中骨盆平面狭窄:主要见于男型骨盆及类人猿型骨盆,以坐骨棘间径狭窄为主

l 骨盆出口平面狭窄:以坐骨结节间径狭窄为主,原则上不能阴道试产

l 均小骨盆:骨盆三个平面各径线均比正常值小2cm或更多,且骨盆形态正常。

l 畸形骨盆

4、胎位异常: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臀先露、胎头高直位、前不均倾位、面先露、肩先露、复合先露

5、臀先露的分类:完全臀先露、单臀先露、不完全臀先露

6、难以经阴道分娩的异常分娩的处理

l 产程中一旦发现胎头高直位、前不均倾位、面先露的颏后位、额先露时,均应终止阴道试产,行剖宫产术。

l 明显头盆不称、肩先露均应择期行剖宫产术。

l 发生病理性缩复环,立即抑制宫缩,同时尽早行剖宫产术。

7、跨耻征

8、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persistent occiput posterior position):临产后胎头以枕横或枕后位衔接,经充分试产,胎头枕部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方,不能转向前方致分娩发生困难者。

9、产褥感染(Puerperal infection):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

10、产褥病率(Puerperal morbidity):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每日用口表测量体温4次,间隔时间4小时,有2次体温≥38C。

11、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下肢水肿,皮肤发白和疼痛。

12、晚期产后出血(Late Puerperal Hemorrhage):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以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亦有迟至产后6周发病者。

13、产褥中暑(Puerperal Heat Stroke):产褥期因高温闷热环境使体内余热不能散发,引起中枢神经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

纠错评论责编:lzy080201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